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走近复原和研究古代乐器的青年人

发布时间:2023-07-27 23:56来源: 未知

 两千多年前,刘邦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共饮,席间酒酣,击筑咏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时光漫漫,《大风歌》流传千古,当年刘邦所击之筑,却一度失传。2010年,沛县民间手工艺人郝敬春成功复原十三弦筑,让千年前的乐器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

  郝敬春的弟子、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龚雪告诉记者,沛筑再度问世离不开海量文献梳理、各类文物研究、反复对比试错的工作。

  这个过程,用了大概20年。

  记者走访了不少从事古代乐器复原工作的青年人,在他们及前辈的故事里,品读到许多古代乐器或颠沛流离、或深埋历史尘埃的命运。

  如今,沛筑、箜篌、方响、编钟、编磬、骨笛、瑟、篪、陶鼓都回来了!这些过去只存在于上古传说、历史文献、壁画遗迹的乐器,在乐器复原者和研究者努力下,正从不同的时空“穿越”到当代,再现国风古韵的灿烂辉煌,再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些青年人相信,古老的乐音能激活中华儿女血脉中尘封的记忆。

  初遇

  2015年4月的一天,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大学生鲁璐终于见到了几件心心念念的文物——汉代以前的箜篌。

  在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学习期间,鲁璐曾在文献中看到“1996年,新疆且末考古发现两件木竖箜篌”的消息。从那时起,她的一个愿望就是未来能亲眼见到这些箜篌。临近毕业,鲁璐决定用这趟与箜篌的奔赴之旅告别学生时代。

  眼望有千年历史的箜篌,鲁璐忍不住遐想:它们的主人是谁?他会用什么姿态、在什么场合演奏箜篌?他会演奏什么乐曲?……种种问题都无法解答。那时,年轻人没有想到,后来自己的职业生涯与箜篌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如今,这位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的教师,最得意的一个“身份”便是“为箜篌奔走的躬行者”。

 

  箜篌兴于汉、盛于唐,明末清初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初才重现于世。鲁璐当年见到的古代箜篌,结构简单,仅由几块胡杨木拼制。如今,箜篌在不断发展,结构更加复杂精细,艺术表现力更加强大。

  尽管箜篌已脱离濒危状态,箜篌的兴衰沉浮史中仍有很多遗憾:古谱缺失、技法失传……每一种遗憾,都是鲁璐想尽力弥补的。“让箜篌再度兴盛就是我的使命,我要做的还有很多。”鲁璐说。

  几乎每一个古乐器研究者都有类似的经历。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第一次听到出土编钟的声响时,感觉“心里被清空了”。

  撞木落,钟声起。2013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博物馆的地下室里,曾攀和同事们正在为这套在叶家山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编钟测音。曾攀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听到了这套编钟重见天日后的第一声”。

  那时,曾攀已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两年,在之前的工作中,编钟也是常见的研究对象。但这一次,千古钟声“敲”进他的心里,他对编钟之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测量到,这套西周时期的编钟组合共有十个音,包含周代音阶的骨干结构“羽”“宫”“角”“徵”,还在甬钟上测到了和谐的双音。“古人对音乐的掌握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些编钟就是了解先秦时期中国人音乐生活的重要依据。”自那以后,曾攀把更多精力投入编钟乐律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