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文化记忆 传统村落如何保护?
发布时间:2023-07-24 16:02来源: 未知提起中国的传统村落,你会想到什么?今年早些时候,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消息登上热搜后,一大批令人惊艳的传统村落刷屏,有网友感叹,“都想去!”
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张晓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非遗”的活化利用等问题。对传统村落承载的文化,发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做到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建构文化之根。
她分享了很多蕴藏在传统村落民居中的智慧。例如,村落建造时注意与地形、地势和谐共处,前面要有进出水,村头有水塘,利于木结构房屋防火。
资料图:传统村落美如画。邹立杨 摄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
“民以食为天”,传统村落的文化习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晓虹常年从事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注意到一种文化现象的同时,考虑最多的就是与之关联的地理差异。“在食俗中能明显看到,很多时候南方吃的食物,材料是用米替换了面。”
“在江南一带,春节要吃肉汤圆,很像北方的饺子,只不过饺子皮是面粉做的,包汤圆的皮是用米来做原料。但表达的都是新一年团团圆圆的理念。”她说。
在传统乡村中,人的生老病死几乎都和音乐有关,满月酒、婚礼等等,将中国传统历史记忆保存下来。如果传统乡村消失,这种慢节奏、礼仪性的生活方式或许慢慢也就不存在了。
早年间,张晓虹曾前往在陕西吴起县文化馆考察,在那里看到了馆长收藏的剪纸、缀满精美刺绣的鞋垫,惊叹工艺之精美,也感慨保护的难度,“有些手艺人,年龄已经很大了。”
在此基础之上,自2016年开始,她逐渐萌生了编写一套书,将这些文化保存下来的念头。
记录传统村落岁时民俗
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张晓虹发现,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业人口进程,乡村的空心化很容易导致传统村落消亡,附着的中国传统乡村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也会受到影响。
她决定将此前的想法付诸实践,于是联系了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开始遴选写作主题,组建编写团队,希望为保留传统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