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展,“数”说犀尊
发布时间:2023-07-23 15:12来源: 未知如果票选国家博物馆最受观众喜爱的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应该会名列前茅。这件陈列于“古代中国”展厅秦汉部分中心展柜中的青铜酒器,总能凭借它健硕厚重,又不失精巧灵动的造型,留住观众的目光。
“古代中国”展厅里的犀尊
“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社员在取土时,发现一件铜犀尊和其他文物多件。”60年前文物出土报告中的文字,是历史上对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首次记载。岁月长河中,有无数足以惊艳世界的人类创造,都是以这样偶然的、戏剧性的方式再现人间。而千年后,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拨开历史迷雾,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时代价值,并通过展览全方位阐释研究成果,激发观众深入思考,让文物在现代真正“活起来”,就成为一代代博物馆人的重要使命。
2023年5月30日,在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中,一个专门为犀尊打造的展览向公众开放。这个展览是国博首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也是国博的首个数字展览。展览80%以上的内容基于数字技术获得,并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呈现。它还是国博的首个智慧展厅,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提供全新观展体验的同时,让观众走进幕后,全面了解博物馆智慧化的技术路线和最新成果。展览最为特殊的一点是,展览的主角——犀尊并没有出现在展厅中,它依旧安静地伫立于“古代中国”展厅,却通过数字技术与“数说犀尊”展厅实时联动。
1963年,考古工作者只能用文字、数字和几张黑白照片,向我们描述犀尊的出土,而今天,在AR技术的加持下,展览向人们再现了60年前的那一天。带钩、锉刀、钉帽、砂轮,甚至还有贝壳……16件随同犀尊一起出土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在惊讶于这个大家伙的肚子里居然藏了这么多奇奇怪怪东西的同时,人们不禁设想这是在怎样仓皇情形下的一次掩埋。
展厅里,观众可以打开3D打印的犀尊模型的盖子。
“犀为型,尊为器”,犀尊所代表的“鸟兽尊”是古代青铜酒器中重要的一类。展览综合利用互动感应投影和可触摸的文物3D打印模型,实现了五件陈列于“古代中国”展厅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鸟兽尊”的首次聚会。它们分别是“妇好鸮尊”(商代)、“雁尊”(春秋时期)、“驹尊”(西周早期)、“牺尊”(西周晚期)和“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西汉)。观众可以系统直观地了解鸟兽尊形制、纹饰、用途的变化,从而管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轨迹。在传统文物展览中,要同时将这五件馆藏重器并列展出,可能性不大。数字技术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博物馆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且观众可以打开3D打印的文物模型器盖一探究竟,甚至可以抽出犀尊的流管,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此同时,手持导览设备也会自动推送位于“古代中国”展厅的多件鸟兽尊,实现了两个展厅一虚一实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