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意难平之作,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3-07-12 01:06来源: 未知自楚国才子宋玉将秋与悲联系在一起后,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之一——秋士悲。
“秋士悲”,实际上是一种由环境而引起的心情变化,是心情的物化表现。表面上,文人墨客悲怨的是秋天那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感,而事实上,他们是以景抒情,悲怨的是郁郁不得志的疏离感和生命之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得意之人眼中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盎然景象,而失意的人则在萧瑟的秋天里找到了慰藉心灵的空间。
而登高望远、登高抒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潜意识中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之一。
孔子登山望远,就曾发出“登高望下,使人心悲”的感叹;南朝诗人沈约也说“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何逊更是将愁情寄托在登山中:“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情不自禁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尽感慨。
登高望远、登高抒怀,这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传达出的往往是失意苍茫、忧虑难排的心绪。
而当登高与悲秋这两种意象结合在一起时,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便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悄然生发。
于是乎,悲情这种感情在登高这一行为中得到强化,无尽的时间、辽远的空间、孤独的个体瞬间汇聚,沉重地冲击着诗人疲惫的心灵与枯萎的生命。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悲叹,对家国命运的担忧,种种思绪在登高行为中交汇在一起,成为人类思想行为中熠熠生辉的光彩之一。
在登高与悲秋的双重意象下产生的行为交汇与思维碰撞,往往也会成为诗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在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了许多惊艳了时光、感动了读者的登高与悲秋的优秀诗篇。
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将登高与悲秋的双重意象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千百年来无人超越,被后世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明代学者胡应麟力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代杨伦称赞此诗“杜集七言律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