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解读粟特壁画,揭开撒马尔罕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3-07-12 01:04来源: 未知

1965年,在修建连接中亚历史古城撒马尔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过程中,被世人称为“阿夫拉西阿卜壁画”的遗迹重见天日,尽管它被部分损毁,但仍是粟特传统绘画中极富意趣的杰作。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东方学家康马泰教授,以历史学者的洞鉴和图像学者的敏锐,通过重点解读阿夫拉西阿卜遗址1号房址“大使厅”的壁画环带,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了粟特地区的历史,勾勒出一幅中亚文化多样性的全景画卷。

>>内文选读

粟特壁画的主题涉及宗教、日常生活、可辨识的历史事件,以及来自史诗的神话元素和说教故事。然而,阿夫拉西阿卜壁画却表现出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壁画环带描绘了伊斯兰征服伊始,与粟特有接触的国家或文明体在一个特定季节(夏季)的形态。这是敏觉到周边世界多样性的粟特人的一种世界观或地图观,也暗示了撒马尔罕是世界的中心。粟特的北部、南部和东部边界并非按比例尺绘制的地理图表上的线条,而是以特定文化习俗所代表的文化空间来标示。

但是,我们对壁画的这种理解并非凭空想象或轻易得之。在此我必须感谢西莫内克里斯托弗雷蒂,是他的洞见助我破解了这一壁画环带令人费解的谜团。他观察到西壁上代表粟特本土的诺鲁孜节庆典(其中一些图像已得到前辈学者的正确比定),与呈现中国的北壁上的一些人物姿态颇有对应关系。尤其是北壁复原场景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人物手持棍棒,似乎正在水中搜寻着什么。这个谜一般的姿势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个疑团一直未获解答,直到回到罗马的一天晚上,我们聚在一家中餐厅吃晚餐。这家餐厅有一个特色,服务员会赠送食客各种代表中国文化的小物品作为礼物。那天晚上的礼物第一眼看去并不令人惊喜,是一个描绘全年中国传统节日场面的小日历,并附有简短说明。

然而,小日历上绘制了一个人们在夏至前后庆祝的节日——端午节的场景。端午节以演化为家喻户晓的“龙舟节”的形式而为西方人所知。传统上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古典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年),这一节庆包括哀恸的百姓象征性地划船沿江搜寻屈原的遗体。这个场景立马让克里斯托弗雷蒂联想起阿夫拉西阿卜壁画上的那个人物。端午节的哀伤仪式与阿夫拉西阿卜壁画间可以想见的联系,使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个节日变得十分必要,如果可能的话,还需找出古代中国艺术对这一节庆的早期表现形式。渐渐地,一切变得愈发清晰,不仅持棍棒的入水男子很可能与端午节有关,阿夫拉西阿卜的其他一些水中场景也似乎与端午节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