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考古材料与文献,多重视角看北京

发布时间:2023-07-12 00:58来源: 未知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介绍,已经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为向大众介绍中轴线和北京城的历史,多部相关著作出版,我们以最近出版的《中轴之门》与《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来看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怎样介绍北京。

《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由华夏出版社推出,作者王光镐为考古学者,这本书中,王光镐从地下考古、纸上文献、地面古建筑三个角度来讲述我们熟悉而不一定完全了解的北京。

 

长期以来,大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辨上,或停留在对各类古建筑、古遗迹的甄别上,或聚焦在对民俗文化和胡同文化的描述上,或沉浸在对各种宫廷秘闻的披露上,反倒因此忽略了对它历史文化本质属性的考察。

书中,王光镐以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来概括北京历史文化的质感,他认为,北京存在标志古人类起源的“北京人”,也存在标志现代黄种人起源的“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既有新石器时代先驱的“东胡林人”,又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集团及其后人,表明这里是集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起源、国家文明起源于一身的地区。

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线索中考察,自西周初年燕国安邦建都,北京地区就开始进入了成熟的文明形态,之后,北京先后成为方国、诸侯国之都——州郡治所——北方重镇——辽朝陪都——金中都——元明清都城,地位日隆,呈逐次递进式;与此同时,燕京文化的辐射圈不断扩大,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政治的机制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地位都在不断攀升。

王光镐认为,从地理上说,北京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的重要见证之所,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在此融汇,造就了北京地区历史的多元性、民族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使之成为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自西周以降,幽燕地区纳入了中华主流文化圈,一脉相承的汉文化在一个特殊地域造就了一个特殊熔炉,使融汇其中的各民族通过文化的桥梁不断加深了民族心理的沟通。

王光镐由此也谈到,在全面考察北京历史文化的属性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性问题要澄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尽力摒弃传统史学中无所不在的“中原中心论”影响,客观公允地看待每个区位特有的优势。在中国大陆上,北京地处东北一隅,东临大海,北接朔漠。这个地理区位恰好决定了它相辅相成的两大属性:一是远离中原腹心,二是地近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