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容器,来自于情感
发布时间:2023-07-12 00:58来源: 未知近日,英国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个展“有生之时(Living Time)”在青岛西海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围绕其“将身体作为转化与交流之所”的艺术理念展开探索,作品涵盖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而西海美术馆在开馆之初,曾展出了中央美院教授、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云中花园/40个瞬间》。
近期,西海美术馆举办了TAG西海浪谈活动。在艺术家对谈环节中,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主持,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与隋建国展开对谈。两位艺术家围绕着近年来Web3.0、元宇宙、NFT等数字技术进化对于雕塑艺术的挑战及创造力展开讨论,讲述了各自对于雕塑、空间、以及与科技等方面问题的理解。《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此摘选刊发部分对谈内容。
对于空间、技术等问题的理解
隋建国:青岛的安东尼·葛姆雷个展“有生之时”是一个很凝练的回顾展。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葛姆雷作品造型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作品背后的东西。其实很多人都会把葛姆雷的作品当作是一个人像和肖像来看待,但是我觉得他的作品真正想探讨的不是这些。在美术馆4号厅里可以看到葛姆雷将近40年的艺术轨迹,这些作品都是用自己的身体制造的两种模具。一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模具,用这个模具不断产生跟他的身体相关的那些形状和质量。另一种是葛姆雷在2000年后,以他自己的身体,并运用3D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模型,不断地产生跟他的身体相关的空间。
在1998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葛姆雷就开始接触3D数字技术了。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我们面对着数字技术的冲击,遭受着Web.3.0,元宇宙,甚至是ChatGPT等对知识阶层上面造成的冲击。葛姆雷在4号展厅里面应用的两种模具就显示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对数字的认识。我觉得作为一名艺术家,不可能简单地拒绝数字艺术,也不能被数字艺术征服。你要做的是跟它博弈,应用它来产生自己的语言。
美术馆5号厅悬挂的跟重力相关的作品里,特别清楚地显示出了葛姆雷所立足的地方——生物世界。他要求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感受自身的身体的存在。我有时候在创作时也会闭眼,因为雕塑家的本能是适当的闭眼,让触觉、让身体跑出来。
在4号厅的实心铁块材质的作品中,大家能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而在赛博世界(数字世界),则没有重力。我们跟地面连在一起,“我们跟地面之上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跟脚下的星球是连在一起”,这是葛姆雷说的。我们的身体就在这里面,是不可替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