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守护文化遗产 推动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2023-07-06 17:53来源: 未知

第十八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地举行。目前,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长城、敦煌莫高窟、颐和园、云冈石窟、福建土楼等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均名列其中。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代际传承,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专家尤卡·尤基莱托在《建筑保护史》中说:“作为对文化特性的肯定和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存,文化遗产赋予每一个特殊的地方其可识别的特征,是人类经验的宝库。”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的结晶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意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繁荣。

  不同文明之间并无优劣之分,早期文明的特质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几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彻底改变了亚洲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兴都库什山和伊朗高原阻隔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造成亚洲内陆出现大量荒漠地区,隆起的高山上融化的雪水又灌溉形成大小不一的绿洲。绿洲面积因水源丰富程度有所不同,最大绿洲的产出也无法完全自给自足,人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依赖交换,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正如元代史专家刘迎胜所说:“欧亚内陆的居民并没有因为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而陷于孤立,恰恰是这种恶劣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欧亚内陆和北方草原之间必须有所交往。”

  正因不同文明异彩纷呈,人们才跋涉万里寻求沟通。比如中国的丝绸和西方的玻璃器,都曾被对方视若珍宝。英国学者赫德生在《欧洲与中国》一书中说:“公元1世纪的早年,丝绸的使用已经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在安息宫廷中丝绸或许从头一个中国使节到达时就已开始了。”中国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来自国外的玻璃制品。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分布范围广泛,但单纯的石英熔点在1700摄氏度以上,在古代需要添加助熔剂来降低其熔解温度。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中海东岸分布有大量自然纯碱,因而这里的人很早就烧制出玻璃制品。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大型石窟群,在当时被寄予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融合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丝绸之路更加畅通。《魏书》中所记西域国家与中国的距离均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起点,云冈石窟中随处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印记。例如,最早开凿的五座大像窟之一、云冈石窟第18窟,北壁的弟子像是典型欧罗巴人种形象,但尚无文献表明曾有欧洲工匠参与云冈石窟的开凿,这些异域形象正是彼时中外交流的反映。此外,云冈石窟里的装饰花纹中外杂陈,柱子的某些部分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既有希腊古典的“爱奥尼亚”式柱头,也不乏波斯和印度的柱式。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促进了技术交流,从古至今持续影响着世界。例如,瓷器是古代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今天的制瓷技术依然在迭代升级。以各种稀土为原料,或混入不同金属元素,或使用多元烧制技术的高科技陶瓷,可以用于人造骨、人工关节等生物医学领域。水稻也是如此。中国南方稻作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普惠人类。非洲已有16个国家种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在货币上印有杂交水稻的图案。

  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人们出国时,常常前往博物馆或文化遗产地,通过一件件具体文物了解该国的历史与文化。在国内,人们也能通过各类展览了解不同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触发人们的思古幽情,对于促进中外交流亦举足轻重。

  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参观云冈石窟时说:“云冈石窟毫无疑问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它表明你们的创造精神,是贵国文化遗产对世界最优良的贡献之一。”同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首站在法国巴黎开幕,展品包括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不久的“马踏飞燕”、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等。随后,展览前往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观众人数达数百万。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打开中国对外关系的新通道,借由文物这一文化和美学载体,中国与世界展开互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