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死后9年,女儿被皇太极处死
发布时间:2023-07-04 01:30来源: 未知1635年,努尔哈赤死后9年,女儿哈达公主一家老小被处死;一千多正蓝旗将士,就地被解决,沈阳城内血流成河。至此,皇太极扫清了称帝障碍,八旗勋贵终究输给了“四爷”。
哈达公主,也就是莽古济,是努尔哈赤女儿,母亲是大福晋衮代。一天,哈达公主伤心难过,弟弟代善于心不忍,便请设宴招待姐姐,倾听心里话。
皇太极闻知代善、哈达公主聚会,暴跳如雷,大怒:“大贝勒、公主,竟然公开挑战大汗权威,这大金究竟谁说了算。”
如此,一场“清洗”拉开序幕,八旗勋贵注定要再次流血。因为,代善、哈达公主的存在,是皇太极登基称帝的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
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郁郁而终,四贝勒皇太极继位,但他一点都不开心。此时,皇太极权力有限,实力不足,丝毫没有帝王的威严。
首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三大贝勒”手握重兵,可以与大汗一起南面而坐。上朝时,皇太极先对3位哥哥鞠躬、行礼,方才接受群臣朝拜。
其次,皇太极只有正白旗17牛录,儿子豪格镶白旗15牛录。八旗兵力排名,皇太极垫底,没有抗衡其他旗主的底气。后来,即便皇太极“换旗”,但影响不大。
政治上,皇太极必须与大贝勒们一起议政,且自己还是弟弟。军事上,皇太极直接控制的军队太少,还不如一个旗主。代善家族55牛录,阿敏33牛录,莽古尔泰21牛录,阿济格三兄弟45牛录,兵力都比皇太极多。
皇太极雄才大略,自然不愿意当“虚君”,他想大权独揽,打破努尔哈赤建立起来的“和硕贝勒议政”制度,收拾八旗勋贵,强化君主权力。
阿敏,舒尔哈齐儿子,努尔哈赤侄子,率先拿来开刀。皇太极利用明军力量,收拾阿敏,让他有苦难言。
1630年,皇太极撤离中原,让阿敏守卫关内四城,被明军群殴。阿敏撤离,皇太极借此大做文章,激怒阿敏,然后将他囚禁而死。
如此,阿敏所掌控的镶蓝旗33牛录转移到弟弟济尔哈朗手中,他是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接下来,皇太极要收拾莽古尔泰家族,但问题比较棘手,因为牵扯到太多人,且都是实力派。
莽古尔泰,衮代的儿子,姐姐是莽古济,掌握正蓝旗。努尔哈赤创业之初,组建黑旗、黄旗、白旗,正蓝旗许多兵马都是从黑旗中出来,有着天然的优越感。皇太极的正白旗(换旗之前),大多是白旗出来,也就是收编的哈达部。
皇太极母亲出身低微,莽古尔泰则是“嫡子”,且正蓝旗自我感觉高贵,压根就不把皇太极放在眼里。后来,正蓝旗公开挑战,摆出决裂架势,若非阿济格兄弟支持,以及代善的“大局观”,清朝不复存在。
莽古尔泰兄弟多,能征惯战的并不少,姐姐哈达公主则跟蒙古联姻。哈达公主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代善长子岳托、皇太极长子豪格。其中,岳托文武双全,手握镶红旗,没有他支持,皇太极就没办法继位。
代善家族、莽古尔泰家族,都是出自努尔哈赤的“嫡系”,母亲是大福晋,身份上优势明显。再则,两大家族即是兄弟,也是姻亲关系,是利益共同体。如果联手起来,铁了心掀桌子,皇太极非但无缘大汗之位,性命也不保。
此外,两大家族本来有希望继承大统,可惜都因为“情感问题”栽了。代善起初是“储君”,与衮代私通,莽古尔泰弑母,没了资格。后来,代善又跟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提前约会,努尔哈赤心灰意冷,家族也就是失去了资格。
理论上讲,两大家族都不能继位,但都是凭借实力说话,这一点皇太极也是知道的。再则,他们都手握重兵,还能跟大汗一起“南面而坐”,且上朝之时自己还要先向兄长行礼,方能接见群臣,谁掌握话语权,不言自明。
那么,如何收拾代善家族、莽古尔泰家族呢?皇太极很聪明,他借助明朝之手“除掉”莽古尔泰,极力打击正蓝旗将士。大凌河之战,正蓝旗打前锋,皇太极不支援,坐视他们被明军绞杀,惹恼了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拔出佩刀,准备砍了皇太极,却被弟弟拉回来。如此,皇太极召开八旗议事会,将莽古尔泰“御前露刃”情况说出来,争取八旗勋贵支持,将其打击一顿,后则毒死,一说郁郁而终。
莽古尔泰的遭遇,岳托很同情,知道叔叔兼舅舅的无辜,表示不满。正蓝旗将士则更狠,在德格类(莽古尔泰弟弟)率领下,经常露出敌意,准备大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