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尔石窟何以广泛的石窟遗存?
发布时间:2023-06-30 01:52来源: 未知克孜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石窟内,349个洞窟中有编号的269个,呈东西走向,在绵延约1.7公里的却勒塔格山崖体上分层错落分布,并按山势自然走向,分为四个石窟分布区域,即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遗存约16000平方米壁画和部分彩绘塑像,以及多处窟前建筑构件遗迹。
这个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石窟,停建于公元8-9世纪,衰落于公元13世纪中叶,延续时间之长不但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克孜尔石窟得到了保护。1961年,克孜尔石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克孜尔石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独特石窟传东西
作为中国新疆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石窟遗存,克孜尔石窟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
克孜尔石窟包括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洞窟类型及由上述洞窟类型组合形成的多种洞窟组合形式。
最具特点的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中心柱式的龟兹型窟是克孜尔石窟形制方面的最大特色和创新,系在石窟中央凿出一方形柱体,象征着佛塔,主体正面开龛,内置佛像,有坐佛、立佛和巨大的卧佛。可惜的是,经过各种盗挖和破坏,如今很多佛像已不再,大多只留下空空的佛龛。
当地人非常聪明,他们一方面保留着佛教发源地的一些特色,把佛塔作为礼拜的中心;一方面又融合当地砂岩的结构特点和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等,在中心柱上开龛放置佛像,使其具有了佛塔和佛像崇拜双重功用,并使中心塔与窟顶相接,起到支撑柱作用;同时区分出洞窟前后室,形成了葱岭以西所没有的中心柱式石窟,故而称龟兹型窟。龟兹型窟显著影响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敦煌石窟、中原地区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中早期的洞窟形制,在这些地区的石窟中,都能找到龟兹型窟的影子。
大像窟也是礼拜用窟,一般无前室,只有主室、后室和中心柱部分。克孜尔大像窟是世界同类洞窟中现存开凿年代最早者,以第47窟为代表的6处石窟内置有大型立佛,佛像均高10米以上,称为大像窟。这种在洞窟内雕塑大佛的传统对新疆以东地区石窟的开凿产生了重大影响。
克孜尔石窟的雕塑艺术也非常独特,主要以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佛、菩萨、天人等佛教内容,与石窟建筑和壁画融为一体,烘托出清净、庄严的氛围。在艺术表现与风格上以本土和中原艺术为基础,融合犍陀罗、笈多及萨珊波斯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龟兹雕塑艺术风格,曾对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及中原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前,克孜尔石窟遗存下来的雕塑较少,主要是彩绘泥塑,也有少量木雕,如1907年至1914年间德国探险队掠走的彩绘泥塑头像、人面像身塑像、木雕伎乐和木雕立佛等(这些作品目前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克孜尔石窟寺陆续发现一些残破的泥塑头像,在克孜尔石窟新1号窟右甬道外侧壁则发现了一躯立像下部,后室发现一头部已损、躯干尚存的涅槃像,第196窟后室前壁龛内则发现有石蕊像等,留下了珍贵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