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藏品37万余件!国家自然博物馆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3-06-30 01:52来源: 未知

至1951年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它是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开展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国家自然博物馆将立足新的使命定位,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高质量推进新馆建设。

  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揭牌,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

  国家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居首位,其中包括目前发现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唯一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头骨化石等,还收藏有许多珍贵的国礼标本。

  从一草一木到宇宙星辰,从远古石器到基因编码,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都是一部关于演化的生命史诗。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宇宙地球的沧桑巨变,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探索生命世界的无穷奥秘。

  一张黑白照片

  回到筹备建馆的老时光

  揭牌当天,“撷英集萃·继往开来——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开幕。展览分为“瑚琏之器,创业垂统”“砥砺前行,任重道远”“革故鼎新,博采厚积”“不忘初心,继往开来”4个单元,选取馆藏国内外珍稀动植物、古生物、岩矿类等标本共计百余件,生动再现了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

  走进一层阳光厅,展览开篇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带领我们回到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建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那段时光,照片记录的是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51年4月,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59年1月1日,中央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批开放动物和古生物两个陈列室。3年后,中央自然博物馆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建馆之初,自然博物馆的老一辈科学家就提倡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要到祖国各地开展科学考察、资源调查和样本采集,在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陈列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等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丰富资料。自1965年起,自然博物馆先后开展3次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并采集大量标本,此次展出的斑纹厚大蛤、斑凤螺等标本,就是当年工作的部分成果。

  一头黄河古象

  邂逅书本里的神奇动物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在一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记录了“黄河象”挖掘出土的故事,这是开篇第一句话。“黄河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一代代青少年读着它的故事,想要前往博物馆一睹它的雄姿,想象那200万年前的自然世界。

  这具广为人知的古象化石是怎样发现的?

  走进“撷英集萃·继往开来——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能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了解它的来龙去脉: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河床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暴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一块砾石。大象骨架长约8米,高4米,门齿长达3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因其发现地点位于黄河流域而被称为“黄河古象”。依据骨骼特征推断,它应该是一头上了年纪的公象,生存年代为200万年前。1974年,“黄河象”在当时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亮相,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就能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如今,“黄河象”的头骨化石依然陈列馆中,仅一个头骨化石就有1吨重,放在为其定制的钢架结构展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