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与传统艺术“深情相拥”
发布时间:2023-06-23 01:55来源: 未知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而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传统艺术,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符号表意功能特性,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其他各门艺术,在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基础上,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活力。不少的文学作品,充分激活皮影、秦腔、瓷器、漆器、饮食、武术等传统艺术资源,显示出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和作家非凡的创造力。当代作家响应文艺工作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自觉地将传统艺术纳入文学创作范畴,使之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绚烂色彩。
美的生成:文学与艺术结合的创造力
艺术具有审美特征。面对艺术,欣赏者往往从颜色、造型、声音、气味、触感等各方面进行鉴赏。好的绘画作品不仅能够满足视觉审美需求,而且总能让人生发出无尽的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看到画作上的小溪,耳畔会响起潺潺流水之声;看到大片的油菜花,馥郁的香气不觉扑鼻而来。古代绘画艺术中,当线条与色彩不足以表达意境时,或当鉴赏者意欲表达自己欣赏画作的感悟时,语言符号就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有不少优秀题画诗,同为书法艺术,是绘画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多种艺术融合之美。
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有可能在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艺术,给欣赏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音之美如珍珠般圆润,妙不可言。刘鹗《老残游记》中说书艺人的表演令人产生“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之感。欣赏者在感受琵琶、说书艺术之美以外,也不禁感叹文学艺术对美的表达与再创造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当代作家注重艺术美的表达,他们善于将文学与传统艺术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他们对艺术进行再创造,使其不仅具有传统艺术本源美的底色,同时赋予其语言文字之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陈彦长篇小说《主角》中,“一对灯”(眼睛)“放了光芒”,身段“溜劲儿、飘劲儿、灵动劲儿”十足、“色艺俱佳”的秦腔艺人,“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老茶壶找见了老茶盖的美妙难言”的“好唱家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的高级唱戏享受;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小按师傅“晶莹剔透”的虾饺、“在指尖绽放开花朵”的烧卖,大按师傅“和舌头交缠在一起,深入味蕾深处”的双蓉月饼,尼姑庵色香味雅俱全的“般若素筵”,“锦餐玉食”厨王争霸赛中各尽其能的本帮菜与粤菜;林那北长篇小说《每天挖地不止》中,那扇“莲花、荷叶、黑蜻蜓,被一大片红底漆衬得似乎随时会摇摆起飞,带着香味扑面而来”的大漆门,“仿佛一只准备跨出去的大脚”之个性漆器落款,这些细节让读者在语言文字的烛照下体验到明艳、动人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