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传承老手艺 激活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3-06-23 01:53来源: 未知

1.非遗植根乡村,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国非遗种类丰富,且数量众多。国务院自2006年至2021年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类别,总计1557项,3610子项。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多来自民间,根植乡村,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与典型代表。广大乡村是我国非遗的主要孕育之地。非遗涵盖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乡村社会群众生存技巧和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更是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以非遗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仅养育了人民,还记录了历史,涵养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艺人和普通老百姓都能讲述其辉煌的历史和曾经的繁华:“朱仙镇是个大码头,运粮河特宽阔,河里的船又大又华美,船上装载了南北来的货物。来朱仙镇进货的外地客商很多,南到湖广,西到陕甘,北到河北,东到山东,全国各地的商人都在朱仙镇留下了足迹;那时朱仙镇的年画作坊有300多家,年画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都要请老灶爷,都要贴年画……七十二座庙,七十二道胡同,七十二道街,七十二传人。”

  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许多民间工艺的原材料和制作技艺都离不开特定的区域,比如定瓷、紫砂壶、苏绣等,成为特定的地理文化标志,也因此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民间广泛流传的《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以及《苗族古歌》等史诗,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精髓,是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精神源泉,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非遗“两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新时代,如何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国家层面,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诸多政策法规保障。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2017年,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调研发现,各地组织了非遗工坊、非遗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完善非遗传承与活化机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山花英才”培育计划,重点培训民间文艺各领域骨干会员、领军人才、优秀创作人才。2023年上半年,先后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剪纸艺术、沙画艺术、石雕艺术、唐卡艺术等领域的高级研修班,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学习、讨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在非遗传承实践中,传承人及各地各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用一根绣花针绘出一幅乡村振兴“锦绣图”,她说:“这些年,通过培训设班、长期结对等方法,把民族地区的刺绣产业振兴起来,帮助更多的绣娘提高技艺、增加收入,一大批村民通过自己的手工劳动过上了好日子。”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民协名誉主席袁长流表示,当地木雕产业,从民间艺人的手工作坊逐渐发展成规模化的工厂,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收入。他们还计划通过举办各类型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艺和市场意识。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非遗也走出地域局限,不少地方的年轻传承人立足特色非遗,发展手工艺品电商,在线上直播“带货”。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唐卡画师周拉赞布成立了唐卡艺术有限公司,经营花画、抽纱刺绣、雕塑等工艺品,还通过社交平台展示和推介非遗技艺。

  2.非遗传承人,融入乡村建设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人。关注传承人群体,是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

  乡村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不可或缺。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是嘎玛嘎赤画派最早的传承地,现在从事唐卡绘制的有73户共202人,重要的非遗传承人有嘎玛德勒、平措伦珠、桑珠罗布、其美次仁、洛珠巴松等画师,他们传习唐卡的主要方式是家传和拜师,各自培养弟子几十到几百人不等。但家庭中的传习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姻亲、邻里、乡亲构成的熟人社会缔结师徒关系,形成一定地域的文化传承脉络。正是依附各地独特的习俗传统和地域文化,非遗千百年来得以在民间、在乡村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乡村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不可或缺。实现乡村非遗人才振兴,不仅需整合外部力量下沉乡村进行支持帮扶,更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农民自身的内生性发展动力。

  目前,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唐卡非遗传承人,正在积极探索唐卡的传承路径,从早期创办家庭学校为起点,陆续发展为唐卡画室、唐卡研究院、唐卡学校、唐卡商业公司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丰富模式,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和抓手,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互融互促。

  重视青少年的非遗传承。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人多是从小开始,长时段浸润在非遗氛围中,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和专业研习,逐步了解并熟知非遗的真谛,并担负起非遗传承的使命。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勒巴舞的非遗传承人强调从小传习。传承人们告诉调研组:“我叫李文先,7岁开始学勒巴舞。”“我叫陈四才,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就带我跳勒巴舞了,慢慢就会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在大量调查剪纸非遗传承人后提出,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非遗传承培育。目前中国民间剪纸集成项目组已经启动青少年非遗传承的相关调查和研究。

  唐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布斯达认为,初学绘画年龄在7-13岁为佳,最好不要超过18岁,否则难以训练。青海唐卡传承人更登达吉认为:“画唐卡是有最佳年龄限制的,年龄越小,学起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