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戏剧与文旅的融合共生

发布时间:2023-06-22 00:55来源: 未知

广西桂林推出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自然风貌的实景纳入演出的视觉语汇之中,获得了艺术突破和商业成功。一时间,不仅“印象团队”继续在丽江、杭州、平遥等地推出了八部“印象”系列作品,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也掀起了实景演出的热潮,成为21世纪初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风景线之一。

  成熟的旅游景点为了展示当地风俗文化,往往会组织安排演出来吸引游客,但实景演出这一形式具有独创性。一是将碎片化的表演内容,纳入统一的叙事与作品结构之下,更易于集中表达当地文化元素;二是以新奇的“实景”构造视听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奇观”,将本来对游客来说只是旅行中可看可不看的当地表演,改造为一场值得重视的艺术“事件”,从而通过戏剧的美学魅力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事实证明,一些成功的景区实景演出至今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上座率和运营状态,类似“印象系列”这样的成功范例不仅成为当地景区重要的文化名片,更是对戏剧形式不可忽略的重要创新。

  但随着时代发展,游客对优质文化的需求迅速提升,部分曾经以“技术”和“奇观”为卖点的景区实景演出“风光不再”,不少曾经红火的实景演出难以为继,对游客的吸引力逐年下降。其中有游客“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的创作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半生不熟”使作品沦为对民俗奇观的苍白展示等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让观众坐在剧场观看演出的传统形式,已经很难满足游客对新时代文化作品和旅游体验的需要。

戏剧与文旅的融合共生

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现场

  “乌镇戏剧节模式” 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唱戏”

  从2013年首届算起,至今已举办九届的乌镇戏剧节是戏剧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的尝试中颇有代表性的成果。近十年来,除了业已成为国内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无可争辩的“殿堂”,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戏剧创作者外,乌镇本身也借助戏剧节这一名片成功将“古镇模式”推广到全国,一系列按照乌镇经验拔地而起的古镇蔚为大观。可以看到,如大凉山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由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展现自我的戏剧节模式,逐渐取代景区实景演出成为戏剧与文旅融合的新趋势。

  相比过往由景区主导演出创作和表演内容的模式,乌镇戏剧节开启了提供“文化环境”而非提供具体内容的新范式:乌镇戏剧节每年邀请国内外顶级的戏剧团队,以严肃的艺术态度选择前沿性的优秀戏剧作品进行展演,同时举办“青年竞演”培养新兴青年创作者,这些举措从表面看都是纯粹的戏剧行业行为,与当地景区无关。但这些演出都发生在由乌镇的古建筑改造而成的剧场之内,构建了一个从日常生活出发、持续时间更长、观众体验更深刻的美学氛围与文化环境,而非传统旅游行业“走马观花”的粗浅体验。

  每年为期十天的戏剧节吸引了大量戏剧爱好者和游客“住”在乌镇,戏剧演出的日程安排让本来一天即可逛完的乌镇之旅演化为多天的“生活体验”,从而在构建“戏剧王国”的同时,深层次地展现出景区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层面的魅力。

  在多年的实践历程中,乌镇也实现了景区自带的文化特性对戏剧演出的反哺——乌镇江南水乡闲适的生活氛围,指向了乌镇戏剧节作品独特的文艺气息;与之类似的,还有主打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的大凉山戏剧节、主打前卫艺术和城市居民度假选择的阿那亚戏剧节,它们入围的戏剧剧目也逐步显现出当地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戏剧与文旅产业互为主体,二者在潜移默化中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