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如果文学有江湖,希望我能一直写下去

发布时间:2023-05-12 14:45来源: 未知

租书的小店、五花八门的封面、深夜被窝里的手电、被谁撕掉的那几页……有关武侠小说的一切总在田耳的记忆里闪现。事实上,这位“70后”小说家的年少阅读乃至最初的小说创作,都与武侠有关。

继《洞中人》之后,田耳在最新长篇小说《秘要》里又一次写到了曾惊艳青春的武侠小说,以及当年地下出版界盗版、私印、换皮、更名的“盛况”,以此追溯一个汇聚了“影子写手”、私人印刷、收藏拍卖的武侠黑书江湖。“我一直相信,武侠小说就是中国人华语文学阅读的最大公约数。”对田耳而言,《秘要》也是他迄今写得最肆意,最“放飞自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首发于《收获》2021年第6期,不久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有意思的是,从县城青年到“最年轻的鲁迅文学奖得主”,田耳一路以来的文学创作也可以被看成一个“修炼自我”“打怪升级”的过程。他二十出头写出小说《衣钵》,等了六年才遇上“伯乐”,这六年里他养过斗鸡、卖过空调,在一家小报当过编辑,也在一家派出所写过宣传材料。他要求也低,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写作时就有发自内心的快感,他甚至想过,如果突然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比如中了彩票,接下来要做什么?答案是——还是要写。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田耳依然在写,同时在大学教学生写作。他羡慕现在的学生们,比当年的他有了更好的学习和发表机会,但在一番思索后,他还是庆幸自己有过一段默默无闻的写作时光,那时无人知晓,也无人打扰。

“现在你有点名气了,想做个采访,马上就有几个宣传干事陪着,那还能看到真正的东西吗?所以一切都是福祸相依。”他说,“我害怕别的事情干扰我的写作,改变我的命运和状态。”

如果文学也有江湖,田耳的基本江湖目标就是:一直写下去。如果还有所追求,他希望自己的小说是好看的,是受读者喜欢的,就像当年的金庸,曾让他那么震撼。

田耳

【对话】

阅读就像练秘籍,需要“付出”

澎湃新闻:《秘要》有关武侠,我们就从你和武侠小说的缘分聊起吧。

田耳:我从小学开始看武侠,当时家里有套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的《射雕英雄传》,一套三本,绿色封面,十六开。我外公、我爸平时也不咋看书,但他们把这套书看完了,我就知道肯定好看。我当时十来岁这样,有一天也悄悄拿过来看,结果看完有半个月情绪完全陷在故事里,回不过来。这么说吧,那不光是上瘾,还有中毒的感觉,自己也想仗剑天涯。

《射雕英雄传》是我看过最早的一部,它不仅是好看,还有新鲜感,你完全不知道武侠小说能带来这样的快感。后来我把金庸和古龙的所有武侠小说都看掉了,我爸还喜欢梁羽生,但梁羽生的书我看开头还行,往下看总有些泄劲。

澎湃新闻:家人会不会觉得你不务正业?

田耳:我爸就不太支持,他学理工,自己喜欢看武侠但又觉得这不是正经事。当时(八九十年代)小书店租书大约一天两毛,一个月包月五块,也是不小的开支,所以看得越多越划算。我是白天上课看,晚上放学后还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我记得一对电池大概只能看七八十页,看到五六十页的时候,手电筒的光线就开始变弱了,所以,那时候的理想就是手电筒的光彻夜明亮。每次看完小说,我都怀疑一旦掀开被子,会穿越到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