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阅读上海城市:“打卡”不够 “考据”兴起

发布时间:2023-04-21 14:59来源: 未知

网红地标打卡的热潮,带来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快速消耗和频繁兴废。我们发现,部分年轻人对“网红”的热情正在褪去,他们对观察城市的方法与角度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网红”逐渐被“个性”取代,“打卡”正在被“考古”替换,人们似乎更加渴望进入与城市的深度互动中去,让自己真正融入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

店招里的“昨日重现”

字迹也可以成为一份城市漫游指南吗?在上海,答案是肯定的。

2月4日,立春,一场以“字”为线索的城市漫游从提篮桥开始了。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是如何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路标、招牌、告示也许会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你们看,在下海庙门前道路的左侧,有个比较长的英文店招,为什么要费功夫写一个如此精美的英文店招呢?”从提篮桥地铁站出发,沿海门路走过大约两百米,有一座下海庙,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人声鼎沸的寺庙附近还有一块字体优美的英文店招。

原来,与历史河道上海浦相对应,下海庙所在的区域以前叫下海浦。这是吴淞江的支流,在一百多年前被填没。曾经这一带也是犹太人聚居区,因此来往的外国人很多,出现英文店招也就不稀奇了。

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里,除了地标性建筑和景观,其实还有不少这样的“细节”就藏在其中。

 

城厢里弄的深处、日常穿行的街角、建筑的缝隙,精美的店招、优美的手绘文字总是偶尔出现,犹如考古现场令人惊喜。寻字的人则把这些字迹叫作“隐字”。

这次寻字之旅的领队有两位,一位是独立城市文化研究者格里董,一位是字体设计师厉致谦,他们相互配合,从各自的角度讲述这座城市“隐字”背后的故事。

在舟山路54弄,里弄的门头上写着“CHUSAN/LIEGH”,其中,“CHUSAN”是英国人根据舟山方言发音而使用的拼读方法,而“LIEGH”则是希伯来文“为我”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家”,意译过来就是“舟山路上的家”。格里董告诉大家:“这些痕迹也诉说着这段街区的历史,在二战时期,这里的确成为庇护犹太难民的家。”

在这趟“字迹”探索中,参与者们总能发现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招牌如“永好理发店”“幸福食品商店”“群艺照相馆”,它们同带着行政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一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印迹。

而含有“错别字”的招牌也经常会被“偶遇”,比如“禁止仃车”“付食店”“歺厅”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一简字不同,这些“二简字”在1986年就被宣布废除了。这些“错字”成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语言文字改革的见证。

以上这些案例,都已经被收录到了《隐字上海》这本书里。格里董、施佳宇和沈健文是《隐字上海》的三位摄影师,共同记录了从2012年至2020年的上海“隐字”的文字影像,后经米拉编辑收入。

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店招或者文字都已经改换了面貌,但还是能从数字街景的记录中找到它们。

编辑米拉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影像对应的道路和街道,有些可能已经消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行数字考古,街景就像是个时光机。”

近些年,随手拍字的方式似乎越来越流行。在豆瓣话题“你见过的‘隐字’”中,全国各地的网友们贡献了近两千篇“隐字”,收获了近1700万次的浏览。而更多的网友表现出了对这一观察视角的兴趣,“希望更多的城市能有这样的记录。”

于是,文字主题的旅行、上海城市字体观察摄影展、“上海字迹”豆瓣小组……随着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汇聚,格里董和厉致谦也更加坚定了将字迹作为城市观察独特视角的信心。

电影中的“前世今生”

《爱情神话》火了之后,探讨蝴蝶酥的好吃程度,计算老白的个人资产,盘点国际影星与上海的关系……都成了热门话题。

徐曾祯却想着,“上海”的城市形象或许能借此机会变得更丰富一些。他在一场关于“沪语影视中的上海”的沙龙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被格洛瑞亚同款种草的你,知道‘斩裙’是什么意思吗?”

“大家可以看看这部80年代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徐曾祯随即在投影上播放了电影中的片段。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大丰棉纺厂里,进城打工的阿香因为“爱美”,托个体户小铃木买来了漂亮的红绸裙,却发现纺织厂劳模陶星儿比自己穿得更漂亮,于是便拉着她去公园中“斩裙”,最后大胜而归。

而所谓“斩裙”就是穿上漂亮的裙子PK,比一比谁的裙子更好看。“80年代,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向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徐曾祯的带领下,观众们通过《犯罪分子》《孽债》《三毛学生意》等不同年代的沪语剧或者与上海相关的影片对城市风貌、社会生活史进行观察和挖掘。

用一位“95后”上海观众的话来说就是“以前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似乎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能从生动的生活场景中看见时代变化,让人觉得很有趣”。

“影视中的上海不只有‘巨富长’和小资情调,还有《孽债》中五个家庭不同的生活境遇,有《喜盈门》这样的农村题材,有《股疯》这类金融题材,也有《梦酒家之夜》这种比较先锋性的情感题材。”徐曾祯很在意上海的“多面性”。

除了画面,电影中的声音也彰显着城市的文化特征。沪语中既有“有的落江水浑了”这样的比喻,也有“唧唧咕,唧唧咕”这样的拟声词。“在当年的公用厨房,由于水压不稳定,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而在《留守女士》中,《忘情桑巴舞》《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无所有》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圆明园路的背景音乐,与片名“留守”二字一起,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出国潮”对上海的影响。

“其实,电影可以承载的内容是特别丰富的。”徐曾祯以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喜剧电影《小丑历险记》为例,展示了他是如何“考古”出宝山港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经营货物装卸的港区,为何会被剧组选中拍摄客运码头的戏?”带着这个疑问,徐曾祯找到了两张表明宝山港区当年曾经兼营客运业务的图,并由此梳理出了宝山港从应运而生到承接新的历史使命的过程。

“上海是一座有根脉的电影之城。”王腾飞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策展总监,每次策展都离不开对上海电影历史与文化的挖掘,“上海的电影工业起步早,与电影相关的影像档案的保存体系规范,资料的保存比较完整,不少也已经进行了数字化,几乎每个阶段的历史素材都能找到,这使得层次丰富的文化土壤清晰可见,完整可考。”

然而,如何挖掘和“活化”这些与上海相关的影视文化资源,也一直是上海电影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曾经,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情感回忆,今天,能否将这个视觉意象凝聚成一个文化符号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今年初,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了一张影业公司地图和一组徽章,尝试将文创产品作为影像城市考古的“入口”。

在欧洲,“影像城市考古学”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剑桥大学建筑系终身教授Francois Penz认为,电影描绘了一座城市数十年间的演变,这就是电影城市考古学中的“层次”,“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帮助市民们唤起和重建共同记忆。”研究者孙依巧也说道:“影像中的城市文化资源储备量大、转化率高,是打造城市文化产品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