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

发布时间:2023-04-21 14:57来源: 未知
日前,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京举办了专家研讨会。总编导周莉亚、韩真,舞美设计高广健等主创人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臧小戈,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首席记者王润,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等对作品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该作品的创作,一致认为《只此青绿》的成功不只体现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舞蹈技巧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本报特刊登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

东方特质、原创性和文化精神

看完《只此青绿》,总体感觉是特别具有东方特质、原创性和文化精神。它的最大特点是原创性,此外,就是鲜明突出的文化精神。我们说各种传承,物质性的遗产也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包括具体的技艺传承,比如各种工艺、各种艺术形式,也包括舞蹈里面的民间舞、古典舞,等等。但是,各种传承里,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精神传承,是我们对中国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中华文化精神,包括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回头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近来的创作,会发现他们不仅从历史生产和历史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和创作元素,而且借助想象和再现历史文化题材来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这是“最东方”“最中国”,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

具体到舞台艺术创作,如果说美学精神是意和观念的东西,那么把这个意和观念呈现在舞台上,就要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用舞蹈、音乐、美术等各种形象复活在舞台上。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国家宝藏》,包括《只此青绿》,能够不断地“破圈”,成为现象级作品,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作,是能被当代观众接受的。对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知其然”,也应知其“所以然”。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面对《只此青绿》,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精品化意识”。有“精品化意识”,这部作品才会不断修改,不断巡演,不断有突破性的面貌,不断趋于经典化。第二个词,就是“传播意识”。优秀的、好的作品,曲高,也可和众,其实这里面不仅有传播技巧的问题,也应该在创作之初就成为追求,追求把古典或传统优秀文化与现当代的观赏习惯和审美口味接驳。我们的舞台艺术作品,要引领审美,让大家喜欢、理解。《只此青绿》,给观众的感受是如诗如画、出彩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