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如何学杜甫?实字与虚字的用法
发布时间:2023-04-17 15:40来源: 未知继续瀛奎律髓第42卷,迁谪类作品,有的诗人写自己经历和感受,有的则写他人经历,和寄赠类差不多。
方回对于江西诗派有些偏爱,在这一卷中,录入了几首江西诗派的五言律诗。特别是对于黄庭坚的两首诗,方回颇费了一番笔墨,描述了江西诗派学习杜甫,以及实字与虚字的用法。
一、黄庭坚的两首五律
1、戏题巫山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屡遭贬谪的黄庭坚来到四川巫山县。当年杜甫经过巫山县时,也留下一首五律,《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
卧病巴东久,今年强作归。故人犹远谪,兹日信多违。
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诸公不相弃,拥别借光辉。
黄庭坚次韵杜甫诗,作了这首五言律诗,《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
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东县闻铜臭,江陵换祫衣。
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方回对于黄庭坚的精神品格评价甚高,认为他八年流离,诗中从不表示自己被贬谪的不满:
盖流离跋涉八年矣,未尝有一诗及於迁谪,真天人也。此出峡诗。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使用了杜甫的句法。
2、被贬宜州
黄庭坚早年与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后任宰相)有矛盾,后来黄庭坚作《承天塔记》,转运判官陈举上报黄庭坚幸灾乐祸,赵挺之把黄庭坚除名并羁管宜州。
崇宁二年(1103年)十二月十九日晚,黄庭坚乘船赴贬所宜州,当时有人携酒送行,于是黄庭坚作了这首诗。《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 》: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接淅,典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淘过的米还没有来得及煮熟,就马上出发,不敢违反朝廷的旨意。
次联,则是“接淅”的具体表现,晚上从江夏出发,早晨就到了汉阳。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追送”,说明亲旧突然接到消息,追随而来。浊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代表酒,泛指酒食。
上下联用动词“追送”对仗名词“浊清”,亦可看作当句对。昨天的文章里也说过,这种对仗,在古诗中常见。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一语成谶,黄庭坚一去不归,两年后(崇宁四年,1105年)客死宜州,终年六十岁。
二、黄庭坚学杜
方回对于这两首诗,作了较大篇幅的评论,主要是对于黄庭坚学习杜甫,以及虚字与实字的使用,进行了阐述:
此诗亦无一毫不满之意。
而老笔与少陵诗无以异矣。
试通前诗论之“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即老杜诗“直知骑马滑,故作泛舟回”也。
此诗亦无一毫不满之意,指《《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和《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都没有因为被贬谪而显露不满。
这和昨天说的宋之问贬谪诗一样,宋之问《初到黄梅临江驿》仍有一片忠君之情。被贬之人无奈也好、忠厚也好,在诗中是看不出怨恨之情的。
老笔与少陵诗无以异矣,则是指黄庭坚善于学杜甫。并且指出,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中颔联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化用了杜甫《放船·送客苍溪县》中的“直知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关于学习杜甫,方回在这一段文字中,特别指出了杜甫关于实字与虚字的用法,以及江西诗派对于杜甫的模仿。
三、杜甫的实字与虚字
接上所述,方回详细地对于诗中,实词与虚字的使用,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凡为诗,非五字七字皆实之为难,全不必实,而虚字有力之为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以入字、归字为眼;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以依字、落字为眼;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以弱字、香字为眼。
实字,简单说就是景物等名词,虚字,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作诗全句用实字并不难,而是一句中,既有实字,又有虚字,而虚字有力,才是真的难。
方回举例了杜甫的几句诗,并把诗中作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一一举例:入、归、依、落、弱、香。方回说,这些字是一诗之眼,即“虚字有力”。
方回说的“五字七字皆实”,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方回对于唐人用法评价道:
凡唐人皆如此。
贾岛尤精所谓敲门、推门。争精微於一字之间是也。
然诗法但止於是乎?
惟晚唐诗家不悟。盖有八句皆景,每句中下一工字以为至矣。而诗全无味。所以诗家不专用实句实字,而或以虚为句,句之中以虚字为工,天下之至难也。
贾岛的推敲,是诗人炼字的典范故事,炼字,即选择诗眼那个字,基本是作谓语使用的虚字。
不过,方回也指出,诗法并非炼字那么简单,晚唐诗人就没有领悟到。晚唐人做律诗,经常八句都写景,以为在句中工整的好字,就自以为是佳作了。这种诗有句无篇,整首诗则没有什么味道。
诗家不会专门用实句(全篇写景)实字(全句都是景物)。而是既有写景句,也有抒情句(以虚为句),而句子之中,也要注重使用虚字,这是最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