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扳指:从军事器械到时髦饰品
发布时间:2023-04-17 15:19来源: 未知“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这是乾隆皇帝咏赞玉扳指的一首御诗,一生爱玉的他,对玉扳指也是情有独钟。千百年来,从当初的弓射实用器发展为赏玩的对象,小小的玉扳指,映射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成为收藏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扳指的前身学名为韘,《说文解字》称“韘,射決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韘的功能是控弦,用法是套在大拇指上。我国弓射的方法是蒙古式撒放和原始撒放,和欧洲地中海式三指勾取控弦不同,控弦都是用大拇指,为防止手指被高速运动的弓弦切拉损伤,勾取弓弦和撒放时都需要这个装备来保护。古人亦称之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明代将领戚继光曾经明确以“机”作为扳指的称呼。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战国韘
韘初见于商代,我国已知最早的一件韘出自商代晚期王妃妇好墓中。春秋战国时期,韘极为流行。《诗·卫风·芄兰》中说:“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儿童也佩韘。此时它已不只是一种实用之器,而且成为一种尚武之“道”,适应了群雄争霸时期培养武士精神的需要。
筒状玉扳指(清代)
随着历史的变革,扳指的形制和材料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我国最主要的扳指形制是坡形和桶形,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商代的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但到了战国就开始变短了。战汉时期(战国至汉武帝之间的一段时期),玉扳指出现了片状形制,很多还镂龙雕凤,十分精美,大都也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很多玉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射箭时的强大力量,逐渐演变为一种缺乏实用价值的佩饰,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鸡心佩”。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玉扳指,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到了清代,玉扳指普遍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缘向前凸,因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更加难以用来射箭,所以只作为一种装饰,代表了流行趋势和身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