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层出不穷,考古“奥斯卡”评奖迎来“大年
发布时间:2023-04-09 16:39来源: 未知3月27日至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2个参评考古项目,22个入围终评,最终,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与许多评选一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素来有“小年”“大年”之说。所谓“小年”,就是特别优秀的项目不是太多的年份,评上奖的概率相对较高,而2022年显然是竞争激烈的“大年”。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未上榜的也很牛
2022年度的考古评奖,给人的明显感觉就是“内卷”严重。
从入围终评的史前时期项目来看,就有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陕西西安太平遗址等七项之多,但最终只有三项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的话说:“史前时期七项,换到往年每一个都可以当选。所以,今年竞争非常激烈。”
太平遗址发掘区的代表性遗迹——“两室一厅”的院落。
最终未能杀进十强的陕西西安太平遗址,是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当地专门对水库岸线及时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经考古得知,整个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年至3700年,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
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环壕口部宽度约15米至20米,底部宽度约10米,深约5米。环壕内曾有水流,起到防御、防洪、排涝及满足日常生活给排水的作用。此外,还发现了生活居住遗址、墓葬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中地区的龙山时代研究相对滞后,这次考古得知,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当时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可以说是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同样收获遗憾的还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该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后,先后进行5次发掘;2008年以来更是在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最新考古发现,遗址内存在着一片很大的红烧土台基,显然曾盖有大型建筑。在墓地边上,还新发现有很大的祭祀坑,里面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凌家滩遗址高等级祭祀礼仪遗存的新发现以及成套高规格石钺和大量玉石器、陶器新器形的出土,大型红烧土公共建筑基址的揭露,都显示出凌家滩遗址在它的时代地位极不寻常。
这次参评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而董志塬是黄土高原第一大塬地。早在1957年调查时,遗址就被发现了,但是随着最近的考古发掘才得知,南佐遗址规模极为惊人。作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其总面积至少达到了600万平方米,勘探发现外侧可能还有环壕,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