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服饰文物背后的民族精神与审美
发布时间:2023-04-09 16:37来源: 未知1930年,《丝绣笔记》初版。
写作《丝绣笔记》的是古物陈列所的创办人、曾任中国营造学社社长的朱启钤,他开中国服饰史研究风气之先,朱氏存素堂所藏丝绣,多为传递有序的名品,故而朱启钤对于丝绣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朱启钤所著的《丝绣笔记》共分为两卷,上卷“纪闻”记述锦绫(附罗、纱、绸、绢)、刻丝(即缂丝)、刺绣的起源、产地、技术、规格、品种、用途,官匠制度,历代禁令等;下卷“辨物”记述了纹样特征、织物特性等。书中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实物加以说明,这两卷书对研究中国丝织、刺绣、服饰和经济制度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952年,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这两册书原本是社科院考古所刘观民旧物,是刘观民在北大时的同窗俞伟超所赠。
沈从文墨迹
1952年左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的刘观民在修沈从文先生的工艺美术课时,将沈从文关于丝绣研究的有关注释抄录到了自己的两卷《丝绣笔记》上。因为同事王㐨作为助手协助沈先生从事中国服饰史研究,刘观民托王㐨专呈沈从文。
后来王㐨记载:“此本为考古所刘观民之书,十余年前托我专呈沈从文先生为注数语以做纪念。去年偶于先生居室过道书架上得之,见天地头已注满文字,先生之于事认真如在眼前。……余即校核一过并赘加数处,可塞债偿观民兄也。”
王㐨写下这话时沈从文已去世,王㐨于是将上面有刘观民手录沈从文注释和沈从文后来增添的诸多批注的两册书还给了刘观民。辗转回到刘观民手中的这两卷书墨迹斑斑,刘观民认为这些笔记“有的可称治丝随想,甚至是可以铺展成文的提纲”。
最近,《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一函三册出版。前两册即为有刘观民手迹、沈从文批注的影印本,底本为1930年存素堂《丝绣笔记》初印本;最后一册为刘观民等对批注的整理本,以便读者识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