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国祭圣山——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发掘

发布时间:2023-04-09 16:36来源: 未知

2023年3月23日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历史考古系主任赵俊杰教授在复旦大学进行了题为“国祭圣山——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发掘”的线下讲座,详细介绍了长白山神庙遗址发掘过程及最新情况,并就发掘中所见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陈晓伟副教授主持。

图一 从神庙遗址远眺长白山

讲座内容共分为五部分。首先,主讲人先介绍了遗址概况。长白山神庙遗址原名宝马城,据传为唐代刘仁轨征高丽时在此地得有宝马,故名宝马城,但经考证此说或较为晚近。遗址地址位于今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天池以北50公里处。

遗址早年被认为可能是唐代渤海时期的驿站或州府,但2013年的试掘结果表明其为金代高等级建筑址。2014年至2019年,共计进行六次主动性发掘,总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目前确认的神庙遗址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已经得到全部或者局部的揭露,已经具备了开展复原研究的条件。

遗址门殿为分心斗底槽结构,正中开门,前有“三瓣蝉翅”慢道,后有台阶踏步通入院中,两侧接回廊。回廊中为夯土面不铺砖,其外侧有墙体,里侧无墙开敞,且两侧铺砖存在差异,其西南角有相对完整的大型鸱吻以树立形态出土,应为备品存放处。门殿后的庭院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亭式建筑,其础石中有十字槽,或用以嵌入榫头。院中铺石,不过破坏较为严重,不如前殿院内保存完好。

工字殿部分为遗址的主要建筑单元。前殿前出月台,当心间或为放置山神像之处,为扩大面积而作移柱处理。殿前两侧设有踏步,可见栏杆终结石构件,露道连通回廊,西侧踏步保存较为完好,尚能见到垂带与台阶痕迹。前有鹅卵石墁庭院,使用料礓石和黄土垫平压实。而通过连廊与前廊连接的后殿,无内柱,使用方砖铺地,后殿北侧原应亦有踏步及栏杆。前后殿大小近乎一致,但后殿庭院有所不同,院内不铺石而是铺砖,但受限于发掘面积,两者交界处情况尚未完全解决。

在遗址东南角有神厨,作为加工祭品处,是遗址中唯一有灶的地方。其础石有方有圆,方础石或为垫平台基的承础石,其上再加垫圆础石。屋内操作间为下沉式,靠南,巧妙利用西北高、东南低地势,朝北引烟,通过四条烟道,经过炕后由烟囱排出。

遗址回廊的东北角与西北角并有廊屋,大小一致,西北角廊屋南墙外也发现大量脊兽,是第二处备品存放处。东南角作为排水系统出口,筑有砖构暗渠,在汇水及靠东墙侧,还有护石包砌,防止水流冲刷造成损坏。而在遗址外墙东北角,有第三处筒瓦的备品堆积,物品未使用,按五个一摞整齐码放。遗址东墙外约200米发掘有一大一小两个窑址,还能见到其中烧制砖瓦的摆放情况。此外,还留存有一口保持金代原构的水井。

图二 遗址2016年发掘区全景

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兽面瓦当、鸱吻、脊饰及其他各类遗物,并出土有带有字样的玉册残块及其龙纹褾首。

考古发掘工作在理念上也有所创新:一是出土瓦件按探方、种类码放,为建筑复原研究打下基础;二是注重窑址废弃堆积的清理;三是对重点遗迹全程实施跟随性三维数据采集;最后则是具有原创性的保护性回填尝试,防止遗迹受到进一步破坏。

进入第三部分,主讲人着重讲述主要学术认识与遗址意义。从年代上讲,此遗址始建年代和主体使用年代均为金代。遗址建筑坡地起建,一体规划,布局严谨有序;建筑构件有渗碳处理,工艺精细;建筑用材则主要为红松与落叶松。根据遗址内出土的“癸丑”字样玉册残块及存世文献对照,以及遗址和长白山主峰的严格对望关系,可以确定该遗址应该就是金王朝修建的长白山神庙故址。这一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揭露面积大,是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得以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