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讲授死亡哲学

发布时间:2023-04-09 16:28来源: 未知

“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诗人艾略特如是说。中国的清明节,也在四月。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感悟,是四月永恒的话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以讲授死亡哲学而知名。近日,我们与王教授的采访相约于一家咖啡馆里。王教授出现时带着一本《人生除此无大事》,他为这本书写了推荐序《时刻准备着》。

在王教授看来,人生无常,死期难料,人生别离的悲切与苦痛的确彻骨扎心,却是人生难逃的宿命。若能在思绪上提前入场,未雨绸缪,谋划“有准备的别离”,就可实现“预则安”的心理期许。有了对死亡的准备,才能够使得我们当下的生活更从容,“向死而生,其实重点还在于生”。

医学发达后的误解:死亡可以阻断或逆转

在人们心目中,死亡自古以来便是需要避讳的话题,王一方教授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古人对于死亡是很决绝的,可以笑谈生死。就像庄子在他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以前还有很多人到了40岁以后就要给自己打口棺材,把棺材放在堂屋里面,三块长板两块短板,所谓三长两短。人去世之后板子盖上了,叫四长两短。‘三长两短’时人还没死,只是被死亡威胁着。但被死亡追着的这些人不会害怕,他们还会摸着那个棺材和你聊天说‘这是我的归宿,楠木做的,给我做棺材的张木匠是我好朋友,他手艺非常好’。我们过去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老天说了算,我完全服从它的裁决,我没有自己的意见。那时人们是能接纳死亡的,‘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那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生机无限’。”

有了高技术以后,尤其是医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了飞速发展以后,人们的死亡观发生了变化,觉得死亡可以阻断,可以逆转,“西方是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以前没有ICU,技术达不到,现在ICU可以给病人插上各种管子,可以让病人‘不死不活’。有了高技术以后,死亡是停电时间,是关机时间,是停药时间,所以我们有了高技术以后,才觉得死亡是一个异物,是一个可以用人的力量去战胜的异物。这就是我们讲的技术功利主义,技术功利主义之后,我们才有这种对死亡的异化,在之前我们对死亡是很决绝的,我们今天对死亡的态度多了些犹豫、彷徨,甚至不愿意去面对。”

还有个悖论让王教授说起来有些无奈——以前的病人去世了,家属不会过于责怪医生,但现在有很多家属会不分缘由地责骂医生无能,“他们认为我花了钱,你为什么把人治死了?其实医生是跟你一起拔河对抗死神,最后拔输了,你怎么能责怪另一个队友呢?人类与死神对赌,总是输的多。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在病人家属看来就是:我把钱给你了,我花钱是要买命的,我要用技术和财富去交换死亡,去延长病人的生命。”

王教授表示,因为有了所谓的技术至上主义,人们就觉得技术是万能的,“只要有个新药,癌症就会好,我们离死亡就越来越远。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肯定是离死亡越来越近,做不到越来越远,哪怕有了人机交互系统,有了人工智能,但人们还是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