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市场升温,高雅艺术推广如何“趁热打铁”

发布时间:2023-04-05 14:57来源: 未知

今晚,由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陕西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版《托斯卡》将首演。仅仅相隔12天,《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这两部普契尼经典,就由同一院团——上海歌剧院,在同一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演,着实成为申城演艺市场回暖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档期如此密集,这当中,有巧合——《托斯卡》原定去年底上演,由于疫情等原因综合各方档期重新排定演出日;也有必然——海纳百川的上海从来都是高雅艺术的重镇,当下的申城演艺市场需要“大部头”来调动文化消费热情。

高涨的观演热情令国内歌剧界都为之惊喜和振奋,不过也令演艺人的思考和追求更进一步:冲刺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上海,还将迎来专属于歌剧的世界级文化场馆——上海大歌剧院。曾被视为“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趁热打铁”将这股“暖流”化为融入申城观众日常的文艺春风,化为助力“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转型的厚重力量,使歌剧这颗“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在今天焕发更闪亮的光彩。▼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上一个25年:经典大制作与一流艺术家是普及推广的支点

 

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这“三大男高音”,与《祝酒歌》《今夜无人入睡》《星光灿烂》等唱段,几乎是国内许多人对于歌剧这一西方高雅艺术的全部认知。对于一般人来说,电视里看上一段可以,真要正襟危坐在剧院观看两个小时纯正的经典大制作,却是不太可能。就在26年前,同样一部《托斯卡》,集结当时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在某地上演,轰动一时,却出现主办方亏损、难以持续的遗憾。足见,当时高雅艺术推广十分艰难。

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内演艺最前沿阵地之一的上海,在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台之时,却敢于大手笔联合中外多方力量推出威尔第歌剧《阿依达》。400多名中外演员、意大利运来的七个集装箱服饰道具,台前幕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刺激”着当时演艺人与观众的神经。而此次演出也与同年在北京太庙上演的《图兰朵》,一并成为乐迷津津乐道的文化盛事。这之后,《浮士德》《漂泊的荷兰人》《茶花女》等国内外版本的接连上演,奠定了上海大剧院“殿堂级剧院”地位的同时,也令本土歌剧事业与消费市场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