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蒙藏学校旧址重开,那些文物背后的青年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31 12:34来源: 未知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院的蒙藏学校旧址经过修缮,以“展览+体验”的方式重新面向公众开放。在西院的“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出了大批重点文物,其中一些珍贵国家一级文物尤其引人关注。

西院用文物述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而东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则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情境体验,展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究竟这些文物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体验区里又有哪些惊喜值得反复回味,蒙藏学校旧址重开之际,新京报记者对这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首都红色文化新地标”进行了深度探访。

重新开放的蒙藏学校旧址。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温故专题展】

新派亲王创建蒙藏学校 “世守漠南”印章原件展出

藏身于北京闹市区的蒙藏学校旧址,古朴静谧,草木新绿。

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首先带记者来到展厅的旧址微缩景观前,“旧址分东、西两个院落,东路建筑为三进院落,西路建筑为四进院落。旧址正殿、穿堂、配房等主要建筑得以保留,部分建筑已不存,这是按1∶113制作的微缩景观。”罗存康介绍,蒙藏学校总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

蒙藏学校旧址模型。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重新开放后的主题展和专题展集中亮相了一批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是从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民族文化宫、内蒙古博物院等十几家单位精心挑选而来。

其中仅在67平方米的“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室里就收藏了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展室西南角单独展柜里,陈列着喀喇沁王府“世守漠南”寿山石印。印章的主人,就是蒙藏学校创建人贡桑诺尔布,大草原上最后的亲王,建学堂、开工厂、扶农桑,是当年有名的“新派”开明王爷,一生经历堪称传奇。

喀喇沁王府“世守漠南”寿山石印。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1912年,贡桑诺尔布进京,任蒙藏院总裁并受封为亲王,总管蒙藏事务,次年创建了蒙藏学校,先是在西皇城根,3年后搬到了小石虎胡同,曾经的贝子府,从此书声琅琅,面貌一新。“这方贡桑诺尔布的方形寿山石印,高10.8厘米,印文为‘世守漠南’。‘世守漠南’四字为清朝赐给历代喀喇沁王,褒其镇疆抚远。”细观印章,印身多处有磕碰痕,显然已饱经沧桑。“前侧雕绘松、石、亭、桥和负竿渔夫,右侧亭树,左侧山松石桥之畔,有一持杖老叟静立。后侧山间松石,一人在石上端坐。转动印石,仿佛漫步山间,寿山石的石色又为山云松风添了一抹古意。曾藏于喀喇沁旗博物馆。”实际上,这样儒雅的印章,与主人志趣相得益彰,贡桑诺尔布亲王晚年曾亲自担任蒙藏学校的校长,喜诗词、擅丹青,书法极佳,当年曾有诗集刊印。

乌兰夫的毛毯与李大钊的讲义

蒙藏学校昔年有传奇的亲王校长,但这里更传奇的是学生们,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把革命火种带回大漠边疆,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学生,叫乌兰夫。

乌兰夫使用过的怀表和毛毯。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寿山石印斜对面的长展柜里,陈列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使用过的一个毛毯。1923年秋,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荣耀先回到家乡,动员乌兰夫等一批内蒙古土默特旗青年进入蒙藏学校学习。“1925年,乌兰夫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件毛毯就是他从莫斯科带回来,后来一直使用。”罗存康介绍,毛毯曾藏于乌兰夫纪念馆,蒙藏学校旧址修复完成后,被转至这里。“1984年3月6日,乌兰夫第四次回到蒙藏学校,回忆起当年入党的情景时动情地说道,‘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个学校开始的。’乌兰夫对蒙藏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厚,还曾专门让他的女儿回到学校工作。”

荣耀先、多松年等一大批优秀的蒙古族青年都曾和乌兰夫一样在蒙藏学校接受思想启蒙、投身革命斗争。展厅里陈列的一件深蓝色西装上衣,就是多松年烈士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穿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