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史铁生为的是交流,而非战胜

发布时间:2023-03-23 02:22来源: 未知

大家争论问题。有一位,坏毛病,总要从对手群中挑出个厚道的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

这世上有些话,似乎谁先抢到嘴里谁就占了优势,比如“您这是诡辩”,“您这人虚伪”,“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不说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驳越要得其印证的地位,此谓“强人”。

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标准没有?一百本还是一万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诘,强人于是屡战屡“胜”。

其实呢,谁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还叫自以为得计。

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统共也没有多少书吧。

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是在有书之前。

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为的是交流,而非战胜,这就叫“原生态”。

原生态的持疑与解疑,原生态的写书与读书,原生态的讨论或争论,以及原生态的歌与舞。先哲们断不会因为谁能列出一份书单就信服谁

随着原生态的歌舞被推上大雅之堂,原生态又要变味儿似的。一说原生态,想到的就是穷乡僻壤,尤其少数民族。好像只有那儿来的东西才是原生态,只要是那儿来的东西就是原生态。

原生态似要由土特产公司专购专销。自认为“主流话语”的文化人,便也都寻宝般地挤上了西去的列车。

这算不算政治不正确?人家的“边缘”凭啥要由你这“主流”来鉴定?“原生态”凭啥要由“现代”和“后现代”来表彰?

再问:你是怎样发现了原生态的呢?根据你的“没有”,还是根据你的“曾有”和“想有”?

若非曾有,便不可能认出那是什么;认不出那是什么,就不会想有;若断定咱自己不可能有,千里迢迢把它们弄来都市,莫非只看那是文明遗漏的稀罕物儿?

打小没吃过的东西你不会想吃它,都市人若命定与原生态无关,大家也就不会为之感动。

原生态,其实什么地方都曾有,什么时候也都能有,倒是让种种“文化”给弄乱了——此也文化,彼也文化,书读得太多倒说昏话;东也来风,西也来风,风追得太紧即近发疯。

有次开会,一位青年作家担忧地问我:“您这身体,还怎么去农村呢?”我说:“是呀,去不成了。”他沉默了又沉默,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那您以后还怎么写作?”

原生态,啥意思?原——最初的;生——生命,或对于生命的;态——态度、心态,乃至神态。

不能是状态。“最初的状态”容易让人想起野生物种,想起DNA、RNA,甚至于“平等的物质”。

想到“平等的物质”,倒像是一种原生态思考——要问问人压根儿是打哪儿来的,历尽艰辛又终于能到哪儿去?

当然了,想没想错要另说。可要是一上来想的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没得过奖的作家就不是好作家,因而要掌握种种奖项——尤其那个顶尖的“诺奖”——的配方,比如说一要有民族特色,二要是边缘话语,三还得原生态……可这还能是原生态吗?

原生态,跟“零度写作”是一码事。零度,既指向生命之初——人一落生就要有的那种处境,也指向生命终点——一直到死,人都无法脱离的那个地位。

比如你以个体落生于群体时的恐慌,你以有限面对无限时的孤弱,你满怀梦想而步入现实时的谨慎,甚至是沮丧……还有对死亡的猜想。以及你终会发现,一切死亡猜想都不过是生者的一段鲜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