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护根,让古老文化光彩重生
发布时间:2023-03-22 06:01来源: 未知日前,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五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新公布的五家保护区在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鲜活经验,非遗传承人们对此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一线讲述】
侗族大歌 掠过古梦边缘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县级传承人、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中心小学教师 杨秀豪
这个春节,到我们榕江县宰荡村来“走相思”的人特别多。侗族的“走相思”,是一个村的男女老少同去另一个村对歌、吃饭、喝酒的民俗活动。寨门口要唱“拦路歌”,进了门要唱“夸寨歌”,端起碗要唱“敬酒歌”,大家认识后就聚集在鼓楼下唱“大歌”,这是活动的高潮,在歌师领唱下,大家比谁会的歌多、谁的歌声更美,经常几天几夜都唱不完。
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左二)率徒弟在云南省大理州凤阳邑有风小院展示白族三道茶。杨伟林摄/光明图片
都说侗家有三宝——鼓楼、花桥和大歌。一栋鼓楼、一座花桥也许经不住几百年的风雨,可一曲侗族大歌却可以传唱几千年。作为独一无二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名气早就在世界上传播开来,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评价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我们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靠歌声代代相传。传承大歌,离不开歌师。歌师不仅要会领唱,还要懂得调动大家的情绪、协调声部的音调、融合不同的音色。我岳母胡官美就是侗乡著名的歌师,也是全国仅有的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我是听着她的歌长大的。从12岁开始学唱大歌,我就一直跟她的女儿杨秀珠对唱,我们青梅竹马,心心相通,后来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