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初唐四杰,杨炯为什么看不起王勃?
发布时间:2023-03-21 02:40来源: 未知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最初都是以写文章而闻名天下,后来把他们的诗歌也加入到了评选之中。
《新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这四个人都因为写文章写得好,所以大家就给他们议定了一个名次:王勃排在了第一名,杨炯排在第二,卢照邻第三,骆宾王第四。
于是就有了杨炯说的这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很惭愧排在卢照邻的前面,但排在王勃后面就很耻辱了。而且不仅杨炯这么认为,有些旁观者也认可杨炯的这个说法。
为什么杨炯会这么说呢?
这里面有一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但并不是全部。最根本的是因为,两人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所以不认可对方的文学理念。
一、王勃——天妒英才
王勃生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幽素科试及第,被任命为朝散郎,成为大唐王朝最年轻的从七品上官员,在唐高宗之子李贤的沛王府中做类似文秘工作。乾元殿竣工后,王勃写了一篇《乾元殿颂》,得到唐高宗的高度赞扬,前途原本一片大好。
结果一次斗鸡,为了给沛王助兴,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章虽然写得文采飞扬,然而唐高宗看了却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在挑拨儿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将他逐出京城。
随后,王勃前往四川。不料却又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恰逢唐高宗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才躲过一劫。出狱后,朝廷本欲让王勃官复原职,可他已心生惧意,于是婉言谢绝。
王勃决定去找因为他被贬到交趾的老父亲。他由洛阳出发,途经南昌,遇到滕王阁重修竣工,文人雅士齐聚一堂。王勃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唐高宗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欣赏,要传旨召他进京。可惜这时,王勃见到父亲后,在重返长安的途中遭遇海上风暴,已不幸葬身大海,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