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古代深夜时,为何要有人打更?

发布时间:2023-03-21 02:22来源: 未知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漆黑寂静的夜晚,一道人影缓慢从街口走过,他手中拿着一块铜锣,一柄锤,时不时敲一下铜锣,嘴里喊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这一场景经常出现在现在的影视剧中,但响亮的铜锣声难免会扰人清梦,尤其打更会隔一段时间响一次,为什么古人要制定这样的规矩呢?自然是打更有它独特的作用。

1

打更人在古代是一种正式职业,他们被称为更夫,同时也拥有一套专门的工作装备,包括马灯、铜锣、蓑衣、斗笠等,足足就十几件。工作装备如此多,自然是因为打更工作全年无休,更夫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从晚上七点到凌晨五点,更夫每一个时辰就要报时一次,敲锣的节奏每一次也不同,这样能够让百姓准确知晓时间。他们说的话也并非翻来覆去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根据时节、天气的变化,还会加上注意保暖、防火防盗、防止漏雨等。

更夫不光作息与常人颠倒,报时也要准时,他们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该打更了呢?老更夫会根据天上的星星或者自身的生物钟来准确打更。

新更夫往往一开始会想办法判断时间,比方说学习看天象或者紧紧盯着燃香、滴漏这一类物件,但是由于他们生物钟还没有颠倒过来,很容易睡过去。

这时候他们会在手上捆一截短香,这香只有一指节那么长。万一睡过去的话,香会烫到手,直接将人惊醒,这样就不会耽误报时了。

2

更夫如此辛苦,但他们的薪水并不高,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担任这一工作,所以担任打更的人基本上都是由官差直接雇佣,明朝的时候甚至是由丐帮人员担任。他们如果打更错了要面临扣工资或者开除的惩罚。

就是这样一份又累又没什么钱的工作没有被社会淘汰,自然是因为古代百姓还靠他们进行生活,更夫的职责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