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20 20:57来源: 未知前不久,一部每集只有15分钟的文化专题片,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
专题片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在约40摄氏度高温下,与清华大学张谨教授一起,穿行在北京市东城区,边走边说,聊起了东城区的诸多文化遗产。
一位北京观众说,虽然从小东城生、东城长,但是对很多文物古迹并不了解。看了这个叫《老单走东城》的电视片后,才发现,原来这么多文化遗产就在身边。
曾经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为何选择关注一个城区,讲解很多人身边不起眼的文化遗产?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带着诸多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单霁翔。他谈起这几年在东城区的文化传播,谈起如何让文化遗产的魅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打开了话匣子。
小切口讲老故事
单霁翔是老东城人。他回忆,6岁之前在曾经的龙须沟附近生活,1971年到1978年之间住在美术馆后街,留学归来后又住在东城区,最近20多年,更是一直住在东城区一处房子里。
“我对东城区有很深的感情。东城区可以说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青壮年和老年都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走过街头巷尾,处处都是文化,我就想着如何能把东城区的文化魅力宣传出去。”单霁翔说。
聊起东城,单霁翔总是滔滔不绝。比如清代自来水厂,是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水厂,这里可以告诉我们,北京的饮用水从哪里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国旗的旗杆就是用水厂的水管制作的;在古观象台上夜观天象,能看到咱们的天宫空间站;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体现的,是中国人重视知识和教育的传统……
2021年2月,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单霁翔受聘担任院长。在成立仪式上,他由衷感慨:“我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像东城区这样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并且融合了以故宫、天坛、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地坛、明城墙、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等为代表的皇室、儒家、国学、会馆等多元文化,集中体现了古都皇城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魅力的地区,可以说是独此一处,是名副其实的‘首都文化中心区’。”
总共9集的《老单走东城》,正是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的最新作品。
这部从2月11日起播出的文化专题片,分别为《北京自来水厂博物馆——这口水从哪里来?》《北京古观象台——古代观星指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京城的“绿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之孔庙——庙学联珠七百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之国子监——庙学联珠七百年》《北大二院旧址(原北京大学数学系楼)——重走“觉醒”之路》《颜料会馆——颜料会馆“变形”记》《便宜坊烤鸭店——运河而来 穿越600年》《隆福寺文化街区——隆福寺的前世今生》,串联起东城文化场景。这个节目由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广播电视台和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共同推出。
尽管9处场景看上去有点“跳跃”,但单霁翔认为,它们反映了东城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等4个方面的特点,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东城,进而了解老北京的文化故事。
比如,第一集里,单霁翔和张谨从东城区亮马河公园开始,一路骑行、一路交谈,到清代自来水厂旧址参观百年工业遗址的独特建筑风貌,感受北京自来水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
到了颜料会馆这一集,两人一起漫步公园与胡同,惬意地边走边聊,在一走一聊中再现东城区前门三里河公园、青云胡同与颜料会馆三个地方,最后再一起看场京味相声演出。可以说,节目展现的是一种北京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