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赴一场“美丽中国”的人文之旅

发布时间:2023-03-20 20:56来源: 未知

“这是一个需要阅读的展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说。

  日前,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展览从调研的300多个实践案例中,遴选出近百个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典型案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进程中,全国各地正在发生的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众多参与者长期在地实践的默默耕耘、久久为功,展现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文艺术新力量。

  走进实践者的“田野”

  “旅客们你们好!由世纪坛前往各个美丽中国实践地的列车马上到站……”检票口处,火车进站的鸣笛声响起,一场“美丽中国”的人文之旅就此开启。

  “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分为“生态”“乡村”“社区”“数字”及“未来提案”5个主题板块,并推出“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特别单元,展品涵盖文献资料、影像视频、装置等。

  展厅空间营造出象征调查旅程的“车厢”与“站台”意象,圆环的参展路线如同一辆在行进中的列车,带领观众从一个田野奔向另一个田野,对在地实践进行田野调查。

  在“车厢”里,每一个案例都被收集在抽屉样式的装置中,包括文字、影像、实物等内容。其中的田野工作笔记,详细地记载了实践者们的行动与思考,非常值得一读。

  近百个案例中,有开创“全球合伙人”乡建模式的“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有覆盖28个城市的联动万余名小艺术家共同参与的“iSTART儿童艺术节”;有政府与学者合作建立新乡村美学的“松阳实践”;有赋能新疆本土传统地毯手工艺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有通过影像人类学方式长期跟踪记录黄河区域民艺的《大河唱》音乐纪录片;还有造福非洲贫困家庭的“蜡烛消灭者”计划……

  翻阅小抽屉里的材料会发现,这些实践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海拔4700米的青海玉树甘宁村,是一片异常寒冷的草原。成立于2015年的“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以改善当地生活习惯和维护环境为初衷。2017年,合作社陆续邀请专家来当地做产品设计和商业培训。当地人开始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和原材料,设计各种挎包、帽子、围巾以及灯罩、靠垫等家居用品,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实现了游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香港旺角区,老式排档的安全隐患曾让城市管理者头疼。为了留住城市烟火气,以设计师阮文韬为首的团队,历时8个月调查、3个月设计,结合摊主实际需求、天气情况、消防安全等角度,将原来的排档装置拆解成三部分,进行模块化重组。模块化的排档装置还加入了摊主的手工涂鸦,个性化的摊位不仅成为了街头的文化载体,也成为摊主们情感化的私人空间,保留了多彩的城市街头生活。

  一个个“抽屉”、一节节“车厢”,承载着“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历史的列车串联时空,带领观众目睹现代化掀起的巨变,走进实践者的“田野”现场,也将当下与未来、此方与彼方互相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