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生前毒舌,死后封神

发布时间:2023-03-18 03:14来源: 未知

乾隆十八年(1753)的春天,60岁的郑板桥宣布退休了。

在山东干了12年的小官后,他退出官场,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扬州。

不久前,他在给堂弟的一封家书里已表明心迹:“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复堂)同老。”

再度归来,尽管仍是重操旧业,他却早已荣名加身,成为扬州街头家喻户晓的“板桥先生”,与他心心念念的李复堂等其余十几位知名书画家齐名,人称“扬州八怪”。

这群书画家着实有些“怪”,跟主流画坛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的作品、观念和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非主流”。

太个性张扬,太大胆出新。

郑板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且从小“怪”到大。


▲郑板桥写过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1

 

郑板桥的家庭是个书香门第,世居苏州,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到兴化县城东定居下来。

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很会念书和教书。本来也积攒了一些家业,相当于中小地主家庭。

但到郑板桥出生时,家道逐渐败落了,一家数口只能过着比较清苦的生活。

许是日子清苦,郑板桥3岁丧母,由乳母费氏养育,14岁时继母郝氏也去世了。

从无知幼孩到懵懂少年,在人生中最需要母爱温暖的时段,郑板桥接连遭遇了两次丧母之痛,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

在他后来所写的《七歌》中,可以感受得到这份悲痛。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郑板桥《七歌》节选

少年郑板桥性情桀骜,不拘礼法,“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以至“诸先辈皆侧目”,认为他太过狂妄,纷纷告诫子弟“勿与往来”(《板桥自叙》)。

孤傲为世俗所不容,他于是发奋读书。

他异常刻苦好学,经常一部书要读上千百遍,务求背诵,还常常自觉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学习,有时忘了吃饭,有时客人来了讲些什么话也没有听到,甚至连自己说了些什么一会儿也忘了。

他虽好读书,却又不喜欢繁琐的经学考证,不喜欢坐在书斋一味死读书。

他常常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

20多岁时,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