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汉语大字典》: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18 03:10来源: 未知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工程宣布立项,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项目责任单位为四川大学。
《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形、音、义收录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版于1976年启动编纂,30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10余年共同编写完成。第二版修订于1999年启动,2010年出版。本轮第三版修订是交由地方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项目,采用“大修”方案,以研究促动修订,预计耗时10年(2022—2031)。新时代全面修订《汉语大字典》,是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的源头工程,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川日报全媒体拟对这一国家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项目进行系统、持续、全面、长时间的关注,聚焦新版《汉语大字典》打造成为学术和文化精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的全过程,为新版《汉语大字典》通过全媒体传播走进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作出努力,为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推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作出媒体贡献。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将推出“汉字的荣光——聚焦《汉语大字典》重修”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我国著名出版家兼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经说过:“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上世纪70年代,由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徐中舒领衔,300多位专家学者耗时15年,编纂推出8卷约2000万字的皇皇巨著——《汉语大字典》。这部世界上规模最大、形音义最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一经问世,便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备书目,结束了新中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
30多年过去,《汉语大字典》也将迎来首版后的全面系统修订。3月10日,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启动暨高端学术咨询会在成都召开。据悉,作为项目责任单位,四川大学将紧密联合全国最前沿的学术力量,耗10年之功完成《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对《汉语大字典》的字头、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释义、引例等进行全面审定,让这部荟萃了汉字形音义历史的大型语文字典继续保持学术上的先进性与生命活力。
“中修”字典留下遗憾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工具书。在这部字典里,不仅可以了解汉字的读音,更可以窥见汉字字形和字义发展演变的历史。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长期从事汉语文字、训诂和词汇学研究,他是本次修订工程的执行负责人,以他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汉语大字典》修订研究课题也已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汉语大字典》的历史,雷汉卿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为了结束新中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300多位专家学者从1976年开始投入这一浩瀚工程。1984年,字典终于完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收录单字56000余个。字典问世后,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辞书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