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历史真相:蔗糖与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3-03-11 00:40来源: 未知贞观二十二年(648)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遣糖使”从长安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玄奘大师当年取经时到访过的天竺国。
事情还得从数月前,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献俘长安说起。
话说王玄策此前受命出使天竺,在二次出使访问时,恰逢当地内乱。使团一行被天竺国“篡位者”阿罗那顺袭击,人员、财物毁于一旦,仅王玄策一人侥幸逃脱。王玄策随后从吐蕃国搬来救兵,凭借个人胆识扭转乾坤,击败阿罗那顺。在跟随王玄策返回大唐的天竺俘虏中,除了阿罗那顺和天竺和尚那迩娑婆寐,还有一群善于制作“石蜜”的匠人。当这群印度手工艺者见到唐太宗时,立马献上随身携带的“石蜜”,以博取东土大唐皇帝的好感。
石蜜,其实就是印度人用甘蔗榨汁熬制而成的方糖。
尽管史书中没有唐太宗吃糖的记录,但另一则史料则从侧面反映了他对这种滋味的念念不忘:“遣使至摩揭陀国(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渖如其剂,色味愈于西域远甚。”
甘蔗这种植物,原本就盛产于中国南方。唐太宗对甜蜜滋味及功用的迷恋,促使他派出了一批学习熬糖法的“遣糖使”,从而在不经意间推动了中国制糖业的发展。
01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糖和甘蔗的记忆,远早于唐太宗时代。
据著名甘蔗学家周可涌先生记述,中国人最早种植甘蔗的历史当始于春秋初期。当时,楚国不服王化,一度兼并了虎方、荆楚、扬越等原始部落,发展壮大,成为南方霸主。而甘蔗,最早就是这些部民们用于补充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楚国统一南方,这些地区也成为楚国主要的甘蔗种植基地。每年生产出来的甘蔗,则由楚国官方收购,或为山珍,或为贡品,流入楚国王宫,进而输入中原,建立起当时人对甜味的早期印象。
尽管古人很早就有生食甘蔗的需求,但一开始并未把制作蔗糖当作甘蔗业的发展方向。
直到楚国王室大量使用甘蔗作为宫廷果蔬,甘蔗的种植面积才不断扩大,产量也持续增多。大量的甘蔗被生产出来后,榨汁便逐渐取代了生啃,古人将初榨甘蔗汁称为“柘浆”。楚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意思是,楚国人在宴会上喜欢用刚出炉的烤羊羔肉或清炖甲鱼,搭配新鲜初榨的甘蔗汁食用。
甘蔗汁。图源:摄图网
的确,柘浆浓缩了甘蔗的甜味,比单纯生啃的风味更醇厚。但,新鲜的柘浆经过长时间的放置也很容易变酸发臭。因此,古人会将多余的柘浆加热,直至沸腾,取高温杀菌之法,延长柘浆的存放时间。甘蔗汁在沸煮的过程中,伴随水分的蒸发,逐渐变成粘稠的超饱和液体,这就成了最早的蔗糖。
当然,萌芽时代的蔗糖,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蔗糖。因此,那个时候粘稠、半固体的沸腾柘浆,最终也没有被贵族们真正利用起来,成为新鲜的调味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汉代。
东汉时期,人们终于研发出了首款成型蔗糖。
东汉学者杨孚在《南裔异物志》中写道:“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可见,至迟在东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石蜜”。唐太宗遣使至印度学习熬糖法,本质上是想在原有制糖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
02
尽管“石蜜”已经出现,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依然迷恋甘蔗的原始风味。
东晋丹青国手顾恺之吃甘蔗便很有一套。别人品尝甘蔗,都会从糖分淤积最多的根部下嘴。他偏不,而是从蔗尾开始吃,一直到啃完蔗根才过瘾。
对于顾恺之这种吃法,许多人曾提出质疑,大司马桓温便曾用一根甘蔗调侃过他。
那一次,桓温和顾恺之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公干。江陵盛产甘蔗,宴席间有甘蔗上案,请二人品尝。桓温毫不客气,当众就将蔗尾递给顾恺之,打算让其出丑。顾恺之想也没想,接过来就开吃,边啃边夸当地的甘蔗味道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