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以香为友,可以慰尘心

发布时间:2023-03-11 00:40来源: 未知

我国古代香文化繁盛。从上飨先祖到专事君贵,再成神灵供养,而后成为平素日常的优雅自然。

文人雅士或以香熏衣,或佩戴香物,或品香抚琴,或伴香捧读。香品一度成为评断文人生活品位的参照,乃至自我修养的体现。

《老子玩琴图(明人画)》 唐  周昉  弗利尔美术馆

香饼或香方的互赠以及关于香的品评,便成为了两宋诗文中常见对话题。“方与香而为友,彼世俗其奚恤”,追求日常生活中的禅意,是宋代士人焚香的一种境界。香与香具实已结构为两宋时代充满细节的生活故事。

关注宋人的诗与思,便不能不关注宋人的香诗和香事。北宋词人黄庭坚就对香道颇有研究,他好读香传,热衷香事。品香、制香、也咏香,写了不少描述香道尤其是刻画闻香嗅觉的作品。

《寻梅图》明  朱端  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评价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清丽闲远,自然有富贵气」;意可香-「香殊不凡,霈然鼻端」;深静香-「恬澹寂寞,非世所尚」;小宗香-「似南朝茂深,追配古人」。其对返魂梅香的评价也很为人称道——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

这几款香方的评价除了反映出古代文人对香的品评及审美标准,亦显示出古人“以香比德”的倾向。

南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纫秋兰以为佩”,还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们对带有香气或象征芳馨的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宋徽宗时,宫中兴起了佩香时尚。具体方法是将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然后穿孔,用丝绳挂在身上。所佩香物不用烧薰便会散发香气,清新氛围的同时也能润饰自身形象。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和图》中的香铺

宋代陈敬在《香谱》中对“合香”有解释: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一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合香的妙处在于将众多香氛融合为一体,在调制过程中,需要讲究药理,药性不相克,香气不相干扰,才可以合成好香。 

观复博物馆采撷古代香学之吉光片羽,取香牌一事,以古代清宫原始医药档案中“延龄益寿丹”香方配比为基础,结合观复博物馆藏【明铜鎏金月宫玉兔捣药器盖】元素设计开发,制成紫气香韵系列【仙宫月德】合香挂饰,既可仿效古人悬佩襟衫暗香浮动,又可悬于居室涤秽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