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为何宜读老子
发布时间:2023-03-11 00:35来源: 未知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复苏。经过一整个冬天的沉寂与蛰伏,天地之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这种蓄势而发的气象,正如两千多年前的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原初的人文精神开始了跃动。
上古时期人们将“天”“上帝”作为最高权威,上天如一位具有人格的神祇,神秘而不可侵犯。但老子所立之“道”如惊蛰之雷,划破了思想的蒙昧与混沌,将人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
[明]文徵明《老子像》(局部),旅顺博物馆藏
司马迁借孔子之口,抒发了对于老子的赞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被儒家至圣比喻为乘云腾天之“龙”,可见其思想之崇高深广、难以捉摸。
《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原因为何?我们又将如何解锁这道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在生机初动的惊蛰节气,让我们重新翻开《老子》,探索天人之际的奥秘。
1
老子的身世和生活年代如他所提出的“道”一般惚兮恍兮、扑朔迷离,至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志》在论先秦诸子学派源流时,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相传老子是周代藏书室中的史官,而史官则是天文历算之学的执掌者,他们对于宇宙运行之学、人事预测之道本就有着极深的体验。但是,老子面对现实世界的动荡与崩溃,不再满足于对天文历象、人间祸福的卜测,而是“要将‘天道’作为终极的依据,推衍于‘世道’与‘人道’”(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老子所面对的社会景象与人之境遇,也与今天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老子》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新旧势力交替,诸侯国间征战不息,社会冲突激烈。而人对于“天”“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传统的礼乐秩序崩塌,正如《诗经》中的变风、变雅所反映的,人们的内心普遍在冲突中陷入不安、怨愤与迷茫。而就在此时,老子带着“上善若水”之道,以一种柔弱而坚韧的力量,试图找到缓和社会冲突、化解人心浮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