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郡县论》的“本味”
发布时间:2023-03-09 01:39来源: 未知本文作者吕冰洋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人大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3月3日“人大财税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在央地关系安排上整体实行郡县制架构,这种架构对保持国家的大一统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发挥出很好的治理效能。但是它先天存在着一些严重弊端。为此,自秦之后,关于郡县制改革的思考就常常流露在历代文人的笔端。
明末清初天下巨变之时,汉族知识分子的沉痛无以复加,鼎革不但意味着改朝换代,而且是异族入主华夏,剃发易服暗示着中华文化根基有动摇的危险。同时,短暂的换代期也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思想钳制放松时期,学者们可以畅所欲言。
顾炎武等在家国剧变之际,开始深入思考中国郡县制度的利弊和未来改革方向。其情、其思、其悟,正如鲁迅《墓碣文》所说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这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结晶:“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央地关系解决方案,顾炎武十分自信地说,要是后世帝王想“厚民生,强国势”,一定会采纳他的建议的。然而,在当时情景下,仍如鲁迅所说,“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寓封建于郡县”的“本味”,需要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调整,顾炎武思想需籍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予以阐发。
郡县论一
“郡县论一”提出改革央地关系的总体设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论中指出郡县制先天存在的三大问题:过度集权、过多监察、地方领导执政目标唯上不唯下。这些问题会导致地方治理的低效。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2]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3]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