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流动的文化,让美好生活应“运”而生

发布时间:2023-03-06 02:09来源: 未知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南京博物院开讲,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龚良带来《美好生活应“运”而生》的主题演讲。数百万网友通过网络直播和现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观众一起,共享大运河文化盛宴。

  大运河申遗成功,江苏功不可没

  邗沟,开凿于公元前486年;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起点在江苏扬州。在龚良看来,江苏是中国大运河永远的一个“端点”。

  “江苏是水做的,江河湖海是我们的血脉,运河的水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 龚良说,江苏是经济重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产量长期位于全国前列。从唐代起,“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到了清代,江苏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苏州、南京以及浙江的杭州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业中心,扬州成为淮盐运销中心,无锡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是江苏扬州。大运河申遗时,国际专家来中国考察,北方很多城市运河已经断流,到江苏见到活态的文化遗产、繁华的沿线城镇和生机勃勃的两岸生活。龚良透露,申遗时那些好看的运河景观、文化景观的照片,一半以上也都是江苏的。

  令江苏人自豪的是,大运河江苏段列入世界遗产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位:全国运河遗产河道总长1011公里,江苏325公里,占到1/3;全国运河遗产保护区划总面积20819公顷,江苏9570公顷,占到46%。全国运河遗产点总数58处,江苏22处,占到40%。申遗成功,江苏可谓功不可没。

  两岸美好生活,是运河遗产最大价值

  大运河遗产看什么?龚良主题演讲就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

  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它都在流动、融合。奔腾不息的大运河,不仅完成了东物西运、南粮北运的功能,而且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融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单霁翔先生有本书的名字就叫《大运河漂来紫禁城》,意思就是建筑材料、香山帮营建技艺、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是通过大运河一路北上‘漂’到紫禁城的。”龚良说。

  流动的大运河更是一条致富河。在龚良看来,就跟“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样,在古代是“要想富,先水利”。运河推动了集市、集镇的诞生,也促进了运河岸边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沿岸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正是运河遗产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