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墨气氤氲——纸绢上的文明印记

发布时间:2023-03-04 01:25来源: 未知

 观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收古代画作,但见色彩斑斓、墨气氤氲。在画纸艺绢汇聚的历史烟云里,山川连绵、林木繁茂,桑麻遍野、车马川流,人民歌哭生聚、精神气节不朽。艺术图像,在记录和建构中华文明体系上的价值与贡献,昭然可见。

  人物风流

  中国历代绘画中,涉及人物的画作数量众多。人物形象,则有帝王贵胄、文人士大夫、城乡百工、妇女儿童等。但须知,人物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和多元交织的生活百态。

  回望历史,宋高宗建立南宋之际,百废待兴,确立执政权威、稳定民心、重建社会秩序、强化集体认同,成为时务之急。此种努力也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南宋早期宫廷绘画中,画师们奉旨创作了《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等大量历史题材画作,借重耳、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歌颂宋高宗之中兴业绩与不食金黍之气节。《瑞应图》《泥马渡康王图》《中兴四将图》等作品,则是更为直接的“时政”题材创作。《瑞应图》描绘了宋高宗赵构“爰自诞圣以及缵承”的种种祥瑞符应,以塑造“真命天子”形象。研读《历代帝王图》《明皇幸蜀图》等单幅作品或主题绘画集成,揣摩它们的创作意图,乃是我们认识古代江山与政权的路径之一。

  古代人物的城乡生活,也是绘画聚焦的重点领域。

  随着宋代城市空间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市井生活绘画亦兴起。在《清明上河图》《杂剧图》《婴戏图》《岳阳楼图》《滕王阁图》《观榜图》《金陵十八景图》《姑苏繁华图》《邗江胜览图》《京江二十四景图》等画作中,由宋以至明清的城市景象,从百工作业、集市贸易、勾栏瓦舍,到体育竞技、从游交往、历史吟咏、园林胜景,活色生香、千姿百态,呈现出商业文明兴起和市民文化繁盛的时代步履。绘画中的乡村,则往往是雨足秧田、绿柳夹岸,男耕女织、牧童吹笛,老翁簪花、村官醉归,节日踏歌、社鼓相闻,呈现出一派安逸闲适的太平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反映城乡生活的画作,既有经济社会状态的实情反映,也不乏美化。试想,从覆国巨变和惨痛中一路颠沛流离走过来的南宋帝王,看到画中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会有怎样的唏嘘和欣喜呢?

  再来看看女子形象。无论是唐代宫苑里的簪花仕女,还是家国大业里的昭君文姬,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女子的闺阁生活、细腻心绪与波折际遇,都呈现为占据画幅的独立姿态,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存在。

  《江妃玩月图》《天寒翠袖图》等作品,取材自唐代宫廷生活或杜甫诗意,以明月寒竹映衬女性的不同人生际遇。《绣栊晓镜图》《靓妆仕女图》《桐荫玩月图》《松荫庭院图》《蕉荫击球图》《盥手观花图》《荷亭婴戏图》等多幅宋代女性题材作品,背景均饰有亭台楼阁、花卉湖石、瓶插妆奁,画中女子衣着讲究、妆容精致,体态轻盈、仪态典雅,展现了当时富裕阶层的女性生活。而在清代费丹旭的仕女画里,女子多细目、樱唇、修颈、削肩、柳腰,不仅容貌美丽,亦饱读诗书,展示着江南女子的风华。

  卷轴册页间,通过女子形象的描绘,晋的端庄贤淑,唐的丰满明媚,宋的典雅清丽,明的才识风情,清的恬静素淡,皆跃然纸上。她们不仅流连于庭阶园中,以素手写山中明月,也傲骨铮铮担当为国,耕织劳作、千里出塞,巾帼气魄不让须眉。这些栩栩如生的画作,展现了古代女子沉没于正史系统中的群像,还原了她们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

  物象精微

  中国古代绘画,花鸟是重要的题材,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等分支。

  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艺术形式,花鸟画具有博大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植根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和“香草美人”等诗骚比兴传统,将情感、旨趣、志向等寄寓于具象花鸟之中,形成众多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意象。

  花鸟画的创作方式,有工笔和水墨之分。与工笔重彩的设色技法相比,水墨写意不仅是“墨分五色”的精微技法,更是画者精神的表征,以其素朴简淡的画风寓示着高洁与雅逸的品格。如北宋苏轼的《枯木竹石图》,正是这样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