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还是“老孔
发布时间:2023-03-04 01:04来源: 未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格局,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与《汉书·艺文志》将儒家设定为百家之首,与后世孔子成为“素王”、成为“万世师表”,而老子隐居后台的历史事实有很大关系。这使得老子被长期边缘化,在诸子百家中的独特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思想价值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在方勇先生看来,既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既然《老子》是最早的“私家著述”,既然老子思想在玄学构建、道教创设、佛教引入、理学形成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既然老子思想的开放性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就应该重审孔子和老子的影响力,将两者一视同仁,甚至在“新子学”的建设中改“孔老”为“老孔”。为此,方勇先生呼吁改变《汉书·艺文志》以来的思想格局,重现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历程中的开端地位。在笔者看来,方勇先生的提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绝对化。汉以后,“孔先老后”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先秦时期,孔子和老子也各有擅长,难分伯仲,“孔老”和“老孔”是可以并存的。
一
如何客观审视中国思想史上这两位最重要的人物,如何客观评价老子与孔子对于今人而言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有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贯彻到其哲学史写作中,那就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本书中,他把老子放在了孔子之前,依据的就是孔子曾拜见老子的记载,并推测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左右。胡适初版此书是1919年,那时虽然民国已经建立,但是孔子及其儒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然如日中天,胡适以老先孔后排序,确实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蔡元培在《序》中说的那样,胡适对于诸子具有“平等的眼光”,“对于老子以后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因此胡适的写法,对于打破经学至上、儒家独尊,将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后来冯友兰等人重写哲学史的时候,又回到了孔子及其儒家在前,老子及其道家在后的格局,这并不是说冯友兰等人不具备平等的眼光,而是因为他们受到古史辨派的影响,对中国古典文献展开了严格的审判,老子被视为战国时期神化出来的人物,而《老子》思想的抽象与深邃,则被认为只有在庄子等道家人物出现之后才有可能生成。古史辨派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固然值得尊重。但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智力可以把握的程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量出土的文献,证实了不少被古史辨派证伪的古书其实不伪或并非全伪,《老子》也是这样,郭店楚简《老子》的问世,证明了在战国中期有《老子》古本流行,这样的话,在战国前期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老子》的原本或者雏形。目前出土文献中的《老子》古本发现了四种,那就是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以及北大汉简本,尤其是北大汉简本已经有《老子》“上经”、“下经”的明确书名,说明《老子》很可能在汉代早期已被立为经典,《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淮南子》中有专门解释《老子》的《道应》篇,《史记》记载汉代初年实际执掌朝政的窦太后让皇室子弟学习《黄帝》《老子》,并以黄老之学治国,《史记》所载《论六家要旨》则把道家立为六家之首,认为至善至美,结合这些史实,说老子及其道家在先秦时期影响深远,地位绝对不亚于孔子,是没有问题的。
反观孔子及其儒家,虽然孔子死后,借助孔门弟子的同心协力,孔子很快就在各国暴得大名,无论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出现了数量惊人的“子曰”“夫子曰”“孔子曰”“仲尼曰”,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真孔子言,其他很多应该都是假托圣人之名,被后人制造出来的。一般认为,比较可靠的孔子资料是《论语》,目前出土文献中也出现了多部古《论语》,那就是定州汉简本《论语》、朝鲜汉简本《论语》以及海昏侯汉简本《论语》,这些《论语》都出现于汉代,而先秦出土文献中虽然发现了大量与《论语》相关的文献,如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但却尚未见到一本先秦时代的《论语》,类似郭店楚简《老子》,可以与后世《老子》高度重合。当然,不出现不等于没有。从先秦出土文献的儒道比例来看,儒家文献远远多于道家文献,孔子之言远远多于老子之言,也证明儒家在先秦影响之大,但是仅从文献的数量来判断影响的强弱是有问题的,有些地位极高极重要的文献,未必大量出现于民间,例如《孙子兵法》等兵书、《鬼谷子》等阴谋家书,是极少数高层或特殊阶层才需要掌握的学识。《老子》也是这样,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应该不会广泛流行于民间,现在出现四个古本,而且还有战国中期的,可见其影响之强烈和广泛了。
总之,先秦时期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地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从民间流行的程度看,可能孔子及其儒家更多一些。从受执政者欢迎和重视的程度看,可能老子及其道家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