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工地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金沙模式
发布时间:2023-03-03 00:06来源: 未知2001年,金沙遗址一醒惊天下,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从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填补了古蜀研究的空白,甚至改写了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多元展示
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古蜀文明为核心,打造出多元立体的展示体系。“考古科普”类的阐释新方式和“众筹众创”的策展新理念,让不同年龄、身份和知识结构的观众,都参与到博物馆的价值构建中。
金沙模式
金沙遗址破土而出之时,成都便决定走一条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创新之路——在金沙遗址原址修建主题博物馆,使其成为兼具历史遗址保护和城市绿地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
在1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成都金沙遗址同时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成都金沙遗址入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的理由是什么?都说考古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一对天敌,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遗址是如何将保护和利用做到极致?
实力派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结出“金沙模式”硕果
绿草葱葱,小鸟争鸣。位于摸底河旁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全国的游客。游客们漫步在穿越遗迹现场的木质走廊,感受来自3000年前神秘的古蜀往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前副所长卜工在归纳金沙遗址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的“金沙模式”时,认为其具有“实事求是,从材料出发,超前、自信、学术、包容”的特点。而在这背后,金沙遗址所做的其实还有更多。
2007年4月,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全新开放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由呈现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馆、展示精品文物的陈列馆、复原古蜀自然生态的园林区以及承担教育、交流、文保等多元功能的文保中心和金沙文化艺术中心组成,并于2010年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广阔园区中,根据考古研究成果复原的古蜀家园生机勃勃,摸底河蜿蜒流淌,成群的梅花鹿惬意生活,再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自然野趣,让走入的游客能瞬间穿越回那个万物有灵的古蜀时代。
“金沙遗址能入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毋庸置疑。成都金沙遗址是整个巴蜀地区的典型遗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实证。”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遗址与规划部主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副秘书长安磊看来,金沙遗址多年来在自身发展和专业考核方面,都逐渐成长为了“实力派”。
安磊告诉记者,在金沙遗址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以及金沙遗址等首批入选的考古遗址公园,实际上为国家推动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因为上述的四家已基本具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有的功能和形态、建设水平和开放能力,所以国家才决心做好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推进工作。当时的金沙遗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考古、博物馆、公园管理三方合一的机构,可以说,金沙遗址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先行者之一。”
好典型
融合考古、旅游、开发 促进遗址保护和利用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表示,金沙遗址破土而出之时,成都便决定走一条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创新之路——在金沙遗址原址修建主题博物馆,使其成为兼具历史遗址保护和城市绿地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而作为一座考古遗址公园,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修建在成都的黄金地段,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此前举行的“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回忆,当年还曾围绕着是否建考古遗址公园,是否能提及考古遗址公园,有过巨大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遗址就是遗址,公园就是公园,怎么能说到一块儿呢?现在看来是非常好的举措,把考古、旅游、开发融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被认为是‘天敌’的两个矛盾,而且共同促进了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王巍认为,金沙遗址的发掘、调查、研究和利用在中国考古百年史中是非常好的典型,成绩斐然。
据了解,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国家级课题《城市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以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对城市中心区域如何科学保护大遗址并有效利用遗址的社会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众多科研项目的开展助推了古蜀文明保护体系的完善,也解决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同时,成都金沙遗址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据安磊介绍,圆明园、周口店、金沙遗址以及大明宫四家联合发起成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于2019年举办了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推动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让考古研究成果更好惠及民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安磊认为,从这一点上来看,“在金沙遗址在加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到正式成为其中一员,再到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应生态制度建立的过程当中,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