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束带文化传统浅谈
发布时间:2023-03-02 20:49来源: 未知束带,即系腰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文化习俗。带钩,则是束带的钩挂用具。虽然只是小小的物件,但带钩却拥有至少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因为需要而创造了它,后来又创造了新物件带扣取代了它。如今,束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束带的习俗却延续了下来。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出土带钩与带扣的梳理,颇有所获。《束带矜庄:古代带钩与带扣》一书,是笔者束带文化研究的结集,内有带钩起源与带扣演变考证,带钩与带扣名称、使用方法的介绍,以及钩与扣文化史意义的探讨。现将所获撰写成小文一篇,与读者共享。
《束带矜庄:古代带钩与带扣》王仁湘著文物出版社
壹
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束带用具,是良渚文化的玉带钩,当时的玉带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造型,而且仅见于高等级的贵族使用,可以推断它已经具有了礼仪性质。
更原始的带钩,出现的年代还会早一些,还没有用玉石作材料。最早的带钩出现以后,并没有在更大范围普及。在中原地区的历史时代初期,也许还延续着更早年代结绳系带的传统。
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带钩已经普及使用,经战国到两汉,成为先人不离身的小家当。带钩一直使用到南北朝时期,后逐渐被带扣取代,经历约600年之久。在北方居住的匈奴、东胡等族也在革带上使用一种类似带钩的金属装置,叫带鐍,是一种环形带扣。由于带鐍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带鐍的出现大约在战国时期,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渐减少,最后取代了带钩。明清时期,带钩重新出现,成为一种复古的时尚。
带钩之名见于文献,也见于器物自铭。带鐍在古代有鲜卑、衮带头等名称,在当代著述中一般习称为带扣。
贰
古代带钩的使用方法与使用习惯,因有大量考古资料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我们在进行复原研究时并不会感到困难。带钩之用,主要是束带,但也不限于束带。带钩的用途可以确定有四种,即束带、佩器、佩物与佩饰。
山东曲阜出土的战国牌形玉钩。文物出版社提供
革带钩的使用方法,已知的有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几种。带钩使用的习惯方向,是由右向左勾挂,这一点我们可以寻找到许多实证来说明。迄今确认的若干尊战国时期的铜造像,不少都塑造有带钩束带的细节。在这些实例中我们看到,束带挂钩的方向全部为由右向左勾挂,如河南三门峡上村岭5号战国墓的跽坐人漆绘铜灯的俑人,洛阳金村战国墓的“六畜神”和戏双鸟人铜造像,河北易县燕下都发现的战国铜人造像,战国中山国银首人形灯铜人造像,山东诸城出土的齐国擎灯人铜造像,都是采用此法勾挂带钩。洛阳还出土过一尊拱手屈膝的铜人造像,也作系带挂钩的模样,腰带似为一环套形,钩纽与钩首分挂在环套两端,带钩也是由右向左勾挂。
同样的例子,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更多的发现。数量最多的披甲武士俑,本来内面的袍服之外应是束有革带的,因为罩上铠甲后看不到了,所以带钩使用的细节不能一目了然。但还有许多短褐俑,腰腹是束带的,都是以带钩穿连。因为这些秦俑均是大的雕塑,所以革带和带钩细部刻画得非常清晰。
到了汉代,从出土的汉俑来看,带钩勾挂的主导方向并没有改变。徐州汉墓出土的武士俑,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男舞俑和男坐俑,都是长袍束带,横向勾挂带钩,带钩勾系的方向也都是由右向左。
再由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观察,在一些战国墓葬中,随葬带钩的出土位置是在死者的中腰位置,这样的带钩是在死者入殓时勾挂在腰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带钩的左向勾挂是一种传统习惯,正是有了这样的习惯,许多带钩在打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以适应左向勾挂的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右利手主导的结果。
带钩与带扣的设计,结构以便利作考量,便于系结,也便于开解,大多小巧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