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文昭皇后礼佛图》“复活记”

发布时间:2023-03-01 00:59来源: 未知

在计算机虚拟现实环境下,经过数字聚合复原的《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被虚拟“嵌回”后宾阳中洞。受访者供图

2023年1月,一座等比例的北魏《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残壁的实物模型,出现在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模型材料是高密度泡沫表面附着了一层3厘米厚的石膏,石膏白的残壁模型上,密集重叠,顾盼照应的人物,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起伏都用线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像砖以线求形的气韵。

《文昭皇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造型艺术史上具有特殊文化蕴含的重要作品,在完好传世1408年后,于1932年前后被盗凿破坏,数千碎块流散海外。

90年后的今天,通过聚合收藏在海外博物馆浮雕碎块、宾阳中洞残壁母体、浮雕原始拓片和历史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源,西安交大艺术系教授贾濯非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虚拟复原了《文昭皇后礼佛图》,并虚拟“嵌回”宾阳中洞残壁母体,与母体合壁复位。

“宾阳中洞的模型,是我们在计算机虚拟现实环境下,通过数字聚合、调整原始照片镜头形变、对齐特征点后复原得出的浮雕轮廓线,通过机器人雕刻到石膏残壁模型上,用于验证轮廓线与残壁之间的空间位置,这只是数字复原路径中的可行性试验环节,最终研究成果都将在电脑里显示。”

贾濯非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博物馆在做的“数字化存档”,是以数据保存文物信息。“而我们做的,是虚拟现实状态下的跨时空数据聚合、重组,以及逆向造型和原境还原”,这是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造型艺术史研究的一个全新方向,“历史的伤痕我们不会忘记,但通过学术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为文明步履相互碰撞的伤痕抚痛疗伤”。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认为,通过《文昭皇后礼佛图》的数字还原,第三方学术平台把海外流散的中国文物的信息带回中国研究和复原,再将文物母体原境的信息整合,共享给收藏这些中国文物的海外博物馆,让它们能展示更加完整的东方文化和艺术,这是一种新路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