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外贸

发布时间:2023-03-01 00:53来源: 未知

嘉庆、道光时期,正值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向后期(即近代)过渡阶段,也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半个世纪。以往学界一般认为,乾隆朝以后中国陶瓷对外贸易趋于衰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水下沉船实物资料的相继披露,对此时段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试结合所发现此时段的部分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依然活跃的状况。只是相较于16至18世纪,此时段的外贸重心出现了明显转移,从传统的欧洲市场淡出,在美国市场掀起小高潮,东南亚市场则成为新重心,日本等地也有少量贸易。在此期间,中国外销瓷生产格局亦发生变化,转向粗放经营和薄利多销,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而由于主要市场接近中华文化圈,此期外销瓷产品造型、装饰等又回归到较传统的中国本土风格。

对于清代陶瓷外销的研究,学界讨论一般集中于16至18世纪,而对于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陶瓷对外贸易情况的讨论和重视似乎不够充分,或笼统地认为该时段中国陶瓷对外贸易趋于衰落。笔者通过相关考察认为,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陶瓷外销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欧洲市场淡出,在美国市场掀起小高潮,以东南亚市场为新重心,与日本、琉球岛等地区也有少量贸易往来。贸易重心转移东南亚市场的中国外销瓷转向粗放型生产,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产品造型和装饰等回归到较典型的中国本土风格。该现象印证了一些海关史学者的观点:实际上,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海商在环中国海地区仍保持着与17、18世纪相当的规模。在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的陶瓷出口量仍不容小觑,与东南亚地区保持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并持续发展。

一 总体面貌——重心转移、涨消并存

与16至18世纪中国陶瓷对外贸易以欧洲市场为主的局面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并未完全衰退、萎缩,确切地说,应是市场重心发生了转移。在不同区域,贸易的规模涨销并存。在这一阶段,随着欧洲的华瓷消费市场趋于饱和,欧洲多国的本土瓷器生产走向正轨,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日趋下降;美国的华瓷消费市场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20年代之前迅速打开,又在1820年以后日趋萎缩;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则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消费市场;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与中国的陶瓷贸易规模仍较为有限。

(一)欧洲

18世纪下半叶,由于欧洲华瓷消费市场趋于饱和、部分国家初步掌握了制瓷技术等原因,欧洲诸国对中国陶瓷的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799年,主要经营中国瓷器运销欧洲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倒闭。18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进口中国瓷器,欧洲多国为保护本国利益,进一步通过提高关税等政策对中国瓷器进行限制。19世纪上半叶,随着制瓷技术在欧洲的进一步普及,欧洲本土所产硬质瓷已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对欧洲的瓷器外销进一步萎缩。

〔图一〕 青花山水风景图荷叶边形汤钵 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 采自周世荣、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图二:1〕 釉上彩绘立狮徽章纹盘 清代“戴安娜” 号沉船出水 采自前揭周世荣、 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