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的双重路径与三道保障
发布时间:2023-02-25 00:16来源: 未知功能属性的灵活赋能与空间使用的多样探索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一方面对其功能属性进行调整,赋能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进行适宜性的探索和多样改造,为空间的更新使用提供适宜的物质载体,这可谓文物建筑活起来的双重路径。
基于建筑原有功能特点,深度挖掘自身价值,选择适宜性的功能定位,通过功能延续、功能置换、功能叠加等不同方式,让文物建筑焕发新活力。功能延续是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较为积极的一种模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居住功能的延续,使用者对民居结构维修、墙面粉饰、安装空调等进行性能提升方面的改造。二是公共服务及商业等原有功能延续,文物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外部与内部均得到合理的维护,延续原有功能并对外开放获取一定的人流量。
功能置换是文物建筑功能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主要置换为文化展示类和商业类。置换为文化展示类的文物建筑原先多是名人故居,这种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建筑,且合理布置展厅开放后,具有稳定的客流量。置换为商业类的文物建筑大多有异于原有功能,如浙江杭州西溪湿地风景区“淼森花境”,该建筑群原为江西省民居及祠堂建筑群,后经异地搬迁至此,现今由汉服体验、生活用品展卖等功能组成,吸引公众到古建筑群旅游体验。
功能叠加是对原有建筑功能局部保留并增加新功能,形成复合功能。如杭州安雅堂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为骨科医馆和住所,现为医德展示馆兼九洲大药房便民服务点,在药店的基础上,增加了参观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彰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空间更新使用应在建筑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原有建筑格局、结构类型、文物级别进行针对性修缮或改造。在功能置换改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建筑内部流线和空间的重新整合,工业类建筑、商业类建筑、办公类建筑等遗产的内部空间大,建筑结构多为大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利用灵活性更强。民居类建筑多为砖混和砖木结构,在利用时难度大、可塑性差。不同文物建筑级别具有不同限制要求的改造标准,可运用空间修复、空间重组、空间扩充等不同的利用手段,对文物建筑进行更新使用。
空间修复是文物建筑改作文化展示类功能常用的空间活化利用方式。如胡雪岩故居是晚清时期私家豪宅的典型案例,经过空间修复,基本维持原貌进行展示利用。空间重组方面,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拆除墙体打通空间和增设轻质隔墙等,比如居民类文物建筑;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拆除楼板打通空间和增设楼梯形成空间连通,比如公建类文物建筑。空间扩充方面,水平方向表现为加建部分建筑,垂直方向表现为扩充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