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写作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什么时候有灵感,

发布时间:2022-09-14 21:31来源: 未知

善于写作的人,一定很会讲故事。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作家李浩,就是会讲故事的典型代表,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清高、执拗、立志高拔的风格,不断给大家塑造一个个高于现实、具有魔幻感的世界。

李浩,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乡村诗人札记》《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父亲,镜子和树》《告密者札记》,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阅读颂,虚构颂》等。

9月13日晚,李浩受广西师大出版社之邀,以他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中篇小说集《乡村诗人札记》为基本参照,与包括极目新闻在内的媒体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秘笈。

作家李浩

李浩分享小说的三重锚定

即便是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李浩特别强调,所有的小说都需要故事,小说的故事性,即使在先锋写作中也不例外。

李浩分享说,小说设置会有三重的锚定,第一个是故事的锚定,我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是主题的锚定;第三个是高潮的锚定。有了这三个锚定,一般来说小说就成了,基本保证了它的思想面目和文学面目。

写作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什么时候有灵感,什么时候没灵感?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也找不到灵感了呢?对于这个话题,李浩坦诚表示,写作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和基本的法门。多读、多写,能让作家变得敏锐、机智。技能需要不断训练和磨练,作家的大脑要保持在一个思考的状态,他自然而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和灵感相遇的机会。

新书书封

第一来源是生活

在李浩看来,写作的灵感,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大家都熟悉的,来自于生活。

“来自于生活是没有错的,但是生活未必能够直接地进入到小说,它到进入到小说需要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而这一系列是深刻而复杂的变动,就是提给我们小说家的一项要求。”

李浩举例说,比如他的一篇小说《父亲树》,灵感就是来自于生活的,“我的老家在北方农村,一般自己家祖先的坟,都是在自家耕种的自留地上,或者就在旁边。许多时候,我的父辈、我的大哥和我的叔叔,如果是锄地锄累了,很可能就会在靠近那些祖先的坟,在旁边躺一会儿,坐一会儿,说说话。”李浩说,他从这里得到一个启示——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独特的点,文明的延续,通过记忆、亲情、血脉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身体,进入我们的心中。

于是,李浩构思了《父亲树》这部小说,小说也是相对先锋的,大致故事是这样的:“父亲年老了,经受着疾病的折磨,非常难受、痛苦,他要求我们(我和我弟弟)把他埋进地里。在他死去之后,父亲的坟头就长出了一棵树,这棵树,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父亲的面容。我们和这棵树在对话的过程当中,他甚至用他惯有的方式回答我们,和我们聊聊天,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随着时间逐步推移,父亲和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变成一棵树的样子,而我们,尤其是我,有欢乐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有心事的时候,会愿意走到这棵树下,和这棵树来交谈交流,试图在那里面获得安慰。”

新书书封

从别人写的故事或句子中,也可以获得灵感

谈及第二个灵感来源,李浩说,从阅读当中,从别人的书中,从别人的句子当中,从别人的某一个细节当中,某一个很不起眼的一个边角料当中,可以获得一些灵感,然后再使用写作的魔法,让它变成另外的一株大树。

李浩举例说,“比如我的一篇小说《变形魔术师》,实际上,是我在一个作家朋友的一本儿书里面读到的一个传奇故事引发的灵感。”传奇故事里,记载了他的老家那里一片芦苇荡,未经证实的民间传说,说太平天国的一个将领死在了那里,太平天国战败之后,他不得不隐姓埋名,来到了最荒凉的芦苇荡里面躲藏,平常就做木匠,做农民,同时,还给别人治病。最后他死的时候,自曝出自己的身份。我的小说写了他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如何被居民神化,然后又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如何被妖魔化。“我是顺着传奇故事提供的那样一个支点,延续了我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写出了这部小说。”李浩说。

第三个灵感来源是思考

李浩谈到的第三个灵感来源是思考。思考冥想,提炼和体会自己对人生、人世、生活、世界命运的思考和发现。

李浩分享了自己写过的一篇小说《丁西,和他的死亡》,是《乡村诗人札记》里面的一篇,小说也具有一种魔幻色彩——由于地府的一个错误的指令,一个使者把丁西的灵魂勾走了,到了地府里,由于他是被错误指令收来的,地府里每一个区域都无法对他进行安置。

李浩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就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程序化,人越来越被各种各样的表格、各种各样的二维码、各种各样的卡片所替代,我们具体的、鲜活的生命反而被退居在其后,一旦我们缺乏了这些象征我们身份的东西,我们几乎变得寸步难行。”

李浩认为,创作过程中,如何让思考成为故事,是最费周折的,也是最能体现作家的设计能力的,需要作家的耐心和反复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