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事业的颠峰,就凭这一件
发布时间:2022-08-30 16:49来源: 未知收复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事业的颠峰,就凭这一件事,就足以彪炳史册了,称为千古英雄也不为过。
新疆准葛尔部从康熙时期开始,就成为一直让清政府头疼不已的边患。历经康,雍,乾三代,屡屡侵犯清朝边界,最严重的时候其前锋甚至离京师只有三百多公里,搞得康熙几次御驾亲征,虽然将其打败,但并未根除隐患。直到乾隆时期,才终结了和准葛尔的战争,总共花了七十年。
同治六年,阿古柏在南疆立国称王,国号哲德沙尔国,奏响了分裂新疆的序曲。
关于收复新疆的问题,当时朝廷分为两派,海防和塞防,争论的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连恭亲王奕䜣都站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一边。
海防派的意见:
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则已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覆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的意见:
左宗棠目光如炬,认为海防塞防二者应并重。而之所以坚持收复新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备已经坐大的沙俄。沙俄和中国,陆地相连,仅天山南北为其中间间隔,哈萨克,安集延等部落,自从俄国占领伊犁后,渐渐趋而附之,俄国也将这些部落视为己有。如果俄国以后步步蚕食,新疆全境被吞并,那么新疆必将成为俄国前进的基地,俄国便可以沿长城东进,蒙古草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敌强我弱,到时候北京恐怕都会成为边城了。所以左宗棠视新疆为西部之藩篱,竭力保之犹恐不及。
最终是军机大臣文祥的表态让慈禧下了最后决心。
文祥是这么说的:今则内外蒙古皆臣仆,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坏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窜入北路,蒙古诸部落即将扣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彼时海防益急,两面受敌,何以御之?慈禧意识到了丢弃新疆的后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终于下了出兵的命令。
出兵新疆: 光绪元年,即1876年,左宗棠以年逾花甲的老病之身,坐镇肃州(今酒泉),总揽全局。以湘军年轻将领刘锦棠为总指挥统兵前敌。以自己的亲信部下刘典为后勤总理坐镇兰州统筹粮饷。
根据当时新疆的态势,左宗棠定下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缓进急战,这个无需多说,千里戈壁,粮饷转运困难,一旦断粮,不要说战,饿都饿死了。先北后南,其目的是先收复北疆,以屏障新疆以东地区,即使暂时没有收复南疆,仍然可以和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连成一线,达到屏障新疆以东的目的。而先收复南疆,北疆无法驻军,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这个战略构想,是首先要拿下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
后来的战争进程按照左宗棠的战略构想稳步推进。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6年六月开始,刘锦棠先收复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北城等地敌人纷纷逃窜,唯有玛纳斯南城经过两月苦战方得攻克,至此,北疆收复。
第二阶段:1877年三月开始,刘锦棠兵分三路,翻越天山,攻陷达坂城,托克逊不战而下,会克吐鲁番,阿古柏苦心经营的防线迅速崩溃,南八城门户洞开。为时仅仅二十来天。
第三阶段:1877年七月开始,逐步收复南疆,最终除伊犁之外的广袤地区尽皆收复,中国得以在新疆行使主权。
抬棺出战,兵指伊犁
按照当初沙俄的承诺,只要中国恢复对乌鲁木齐等地的主权后,即交还伊犁。俄国当时根本没想到孱弱的中国能收复新疆,所以才做出这个承诺。现在事情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俄国没办法,开始耍无赖了。
崇厚擅自签订的交收伊犁条约,导致沙俄虽然归还伊犁,但以后伊犁三面临敌,将成孤注,自守且不易图,岂足控制南路。
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个条约背后存在的巨大的国防隐患,不顾高龄,将行辕前移一千五百里,驻扎哈密,以便就近指挥三路大军进兵伊犁,迫使沙俄改约。尤其是抬棺出征,更是表明了将有必死之心,兵无生还之意,给这次出征平添了几分悲壮色彩。最终的结果是俄国同意改约,中国收回伊犁。对于伊犁改约,外国这样评价:它是中国在19世纪期间取得的唯一一次值得瞩目的外交胜利。中国迫使沙俄做了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那就是吐出了已经吞并的土地。
左宗棠豪迈沉毅、智勇双全,在英俄环伺下,西域乱局中,用兵万里,深入无前,歼灭强敌,湘军其余将帅瞠目结舌而不敢为,不能为也。
今天看来,可能没有左宗棠指挥的新疆战役,中国会丧失六分之一的国土。但这个说法忽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新疆丢失,长城以北势必不保,长城以北不保,陕,甘,青,宁,藏这些地方是否能安然无恙?所以,左宗棠保住的远不仅仅是1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问题。
如果没有了新疆,前阵的中伊二十五年协议更无从谈起了! 千难万难,奋勇筹边,生为人杰,死谥文襄
这就是左宗棠
最后,分享一首诗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