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延安文艺精神为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发布时间:2021-04-13 15:34来源: 未知

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今,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百年华诞。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沐风栉雨,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越过“急流险滩”,躲过“惊涛骇浪”,而今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瑰丽史诗。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

在此之际,新京报评论部组织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以“百”破题,以百年成就为切口,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以期把握现在、启迪未来,汲取继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五。

文 | 韩晓青、赵传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建党百年之际,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优秀文艺作品、系列主题文艺活动,正在部署安排。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迈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和影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求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文学佳作异彩纷呈,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大发展大繁荣;电影迎来“黄金机遇期”,电影生产力空前提高,电影市场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文艺产品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茁壮发展,网络文艺与网络文娱产业影响力辐射海外……

建党100年来,中国文艺成就取得了累累硕果,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来,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回望百年,这些成就的得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文艺政策。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成为我国发展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

在这一方针提出前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局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文艺政策。

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文艺政策的发展演变、文艺事业的兴盛繁荣,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光辉历史的缩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延安文艺精神为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宣传工作主要是传播无产阶级思想,唤醒人民意识,并同各类思潮进行斗争。

随着革命不断深入,工人、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党的文艺宣传政策开始强调采用各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极通俗的言语文字”,“在口头上文字上的宣传表现他们的心理”,创作大量新诗、歌谣、戏剧和宣传美术。

中国共产党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文艺宣传,提高了群众觉悟,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争取了广大群众。

同时,中国共产党联合左翼文化团体成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的创作活动,在文艺思想战线上多次开展对一系列错误思想的批判,兴起了一个很有声势和实力的左翼文化运动。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到来,在党对文艺事业的支持下,延安的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为党的文艺政策构筑了理论支撑。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文艺要为工农兵群众服务,文艺工作者要向工农兵学习;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论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出首要工作还是进行“雪中送炭”的普及。

毛泽东所阐述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规定了当时党领导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此后,边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军民生活,创造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白洋淀纪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白毛女》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刻画出了解放区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

这一时期,党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提倡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951年3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这一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指南。

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创造出一批反映时代背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如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电影《钢铁战士》等。一些文艺作品也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随后成为我国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一缕春风。

“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小说、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电影《林则徐》宣传海报。

电影《林则徐》、《老兵新传》、《冰山上的来客》、话剧《蔡文姬》、诗歌《望星空》、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这对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10月底,邓小平向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祝词,他强调文艺“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198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的通知》,指出邓小平的祝词“进一步解决了文艺和人民、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党怎样领导文艺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为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方针”,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双百”方针。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导向。

十四大以后,党的文艺政策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许多文艺作品迸发出巨大活力,为文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九九七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加强文艺事业的管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当时文艺界发展的诸多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强调“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这一时期,江泽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命题,在关于繁荣文艺创作、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加强文艺事业管理等方面也有诸多政策探索。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影响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性质和影响得到很大提高,对于文艺的管理、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2002年到2012年,胡锦涛主持党的文艺工作,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在党的文化政策的扶持鼓励下,我国的文化事业呈现新格局。

首先,文化产品得到了极大丰富。有数据显示,在1979年我国生产故事影片67部,但是到了2012年“全年生产电视剧506部17703集,电视动画片222838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45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48部;出版各类报纸476亿份,各类期刊34亿册,图书81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0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662万卷(件)。”

其次,中国电影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观赏性,都做了诸多探索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创作格局。

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国有电影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制片领域,推动以院线制为主的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电影产业领域,电影行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整体繁荣。

《人到中年》《黄土地》《凤凰琴》《横空出世》《生死抉择》《云水谣》《惊涛骇浪》《英雄》等佳作频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感受,不少电影也走出国门,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再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网游、动漫等网络文娱产业新形态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茁壮成长。

此外,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直线上升。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性支出从112.26元增长到627.82元,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由8.7%涨至12.65%。农村人均年文教用品即消费额由占消费总支出中的3.89%增至11.18%,分别增长了近5倍和3倍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文艺轻骑兵”展魅力。蒙古族舞者表演节目。图片来源:新华社

将“中国梦”理想信念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当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国际力量对比中获得优势地位,文化发展与国家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

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文艺工作也与时俱进。

十八大以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实际,对党的文艺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关于文艺事业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关于文艺的创作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这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关于优秀作品的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要加强文艺创新,提升文艺原创力,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还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中央歌剧院在云南省迪庆藏区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这是中央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孙雪曼(右三)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演员交流。图片来源:新华社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握住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尊重遵循文艺规律这两条,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进而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颁布,以此为指导,地方也纷纷出台了繁荣当地社会主义文艺的政策和措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的重大成绩,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从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产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在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目标和路径指引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文化生产力被激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2.75%稳步上升至2019年4.5%,达到44363亿元。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普及,文化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文化享受得到了极大提高。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在这股浪潮中,“互联网+”带来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文化强国,绘就中国梦

李子柒在youtube有上千万粉丝。

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许多体现了中华文化精髓、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涌现。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流浪地球》等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在海外广受欢迎,视频博主李子柒通过展示中国田园式“慢生活”在全球收获粉丝……中华传统文化在科技与创意的加持下,国产文化产品加速“出海”,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了规划和设计,首次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时间表。明确的时间表既是目标也是督促,未来我们将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图,继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