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还是原来的村,是文化让她悄悄变化
发布时间:2021-02-25 16:14来源: 未知在南京市高淳区高岗村,活跃着这样一群清华学子,他们把闲置村屋改建成“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旅游文化地标;他们设计农家乐的升级方案,让消费者就餐体验得到提升。他们把“空心村”变为“设计村”,让乡村的文化“活”起来。
村还是原来的村,是文化让她悄悄变化。设计带来了文化,文化提升了吸引力,吸引力带来了资金与游客,提升了本地产业的品牌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农民乐团,不仅在本地打响了名声,还多次走出国门,甚至收获了国际奖项。他们奏出了农民的精气神,从此马庄有了“村歌”,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幸福感,发展了旅游观光业。此外,“画家村”“书法村”“读书村”……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化兴村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给人们带来惊喜。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五个振兴”的要求中,专门谈到了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有颜值,也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也要里子亮。而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底蕴和内在。没有乡村文化的自信与繁荣,乡村振兴就缺乏内生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既发展产业、壮大经济,也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用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为乡村赋予独特的魅力,从而留得住人、引得来客、立得住业。
而在实践中,能实现文化振兴的乡村不多。有的村注重发展产业,在文化建设上显得滞后;有的村强行生造文化,最后尴尬收场。文化底蕴不够深、内容的吸引力不强、难以转化为富民的生产力,在不少村庄的振兴之路上,文化成为薄弱环节。其实,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文化振兴的实现途径也不一样。对江苏而言,要处理好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发挥好人才的力量,让乡土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共性,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必然要求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高,这就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问题,而是要以更高的标准,坚持富脑袋、丰内涵、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设“道德村”“好人村”。文化个性,则是乡村故事的独特表达。江苏历史文化深厚,在乡村可发掘的典故、习俗和古建筑众多,应在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上深想深挖,把文化潜力变为文化资源,以文化品牌打造地域名片,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乡村传统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辐射到乡村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江苏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但不能一味追求精神世界的“城市化”,也要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现代文化,则为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用现代商业理念改善乡村旅游体验,用直播、新媒体等手段推动乡村文化出圈,对现代文化的“易感”,将推动乡村文化更好地发展。
无论是马庄的自主文化建设,还是高岗村的外援文化力量,人才都是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江苏科教产业发达,理应利用好相关资源,鼓励高校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鼓励毕业生扎根泥土实现人生价值。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引入智库团队,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力量。乡村文化在群英荟萃中“活起来”,乡村振兴就一定会“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