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婴”要来了。近期多个东南亚国家的部分地区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南美多地发生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及次生灾害。这些频现的异常气候现象背后,可能预示着今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回归。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预计,在今年6月至8月期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接近7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认为,这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导致气温创下新纪录。而在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卢德斯彻(Josef Ludescher)眼里,这也许只是开始,“2024年,我们可能会迎来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给西太平洋沿岸带来持久干旱,给南美洲、赤道海岸带来连续降雨,中太平洋地区则会迎来强劲风暴和飓风的袭击……天气模式的剧烈变化将对农业、渔业和全球商品价格、乃至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IMF:经济影响因地区有差异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对当年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也会导致随后多年经济体增长乏力。IMF预计,新一轮强劲的厄尔尼诺影响将更为严重,可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抑制热带国家的经济活动。而到下个世纪,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和强度,经济损失可能达到84万亿美元。
报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经济体中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印尼、日本、新西兰和南非的经济活动都会因为气候冲击而短暂下降。
在澳大利亚,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东南部夏季炎热干燥,增加了丛林火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影响小麦出口量,推高全球小麦价格。新西兰地区干旱和洪水发生的强度也将升级,从而降低当地农畜牧业产出。智利的冬季将迎来雷暴天气,干扰山区铜矿生产并打击全球金属供应链。南非夏季将变得炎热干燥,对其农业和电力生产影响。日本将遭到更频繁的台风袭击,可能会抑制消费者支出。印尼降水将较往年偏少,可能推高咖啡、可可和棕榈油的期货价格。作为全球最大镍出口国,由于雨量偏少,该国原料开采和外运也将受到影响。